第七十四章 偷梁换柱 (第2/2页)
,做了一辈子“好事”,从来也不图任何的回报,最终还主动走上了朱棣他的断头台,要品评永乐年前后的“活**”,黄子澄是当之无愧、空前绝后的第一人选,当然,“活**”第二人也有了最佳人选,就是黄夫子选拔的这位李景隆公子。第三人,也有人选,花兆极力推荐的是——建文皇帝陛下,这三位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高级知识分子,也可以称呼他们为“高级吃屎分子”,他们三位的智商不能说低,然而做的事情,在后人看来,全都是让人匪夷所思的“壮举”。 建文这次选来取代耿炳文的人,是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根据宗谱推算,他也是燕王的侄子,李景隆的父亲,是当世最有名的大将李文忠,他是朱元璋的亲外甥。 “李景隆?”朱棣听到是这个名字的时候,喜得差点晕过去,他的感觉真不亚如盲人走过了独木桥,还捡到了金子,然后又凭感觉走回了该桥,然后又捡到一块金子。苍天不负苦心人,造反是多么一件有风险的事情,然而老天爷就是这么的青睐于他,给他朱棣在造反的路上,安排的都是猪一样的对手。 “说李景隆是头猪都是对猪的侮辱!”江灼心里也想到了这句话。 众人听了燕王讲述完小时候,他所了解的李大侄子都干过的无数蠢事后,每一个将官都明白了“李景隆”这个名字对咱们北平、咱们的靖难队伍将会意味着什么。 于是乎,从此以后,“李景隆”这个名字就成了燕军营中黑色幽默的主要源泉,以及主要笑点,而且越往后,笑点还会越多,这些让人一提起来都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愉快情绪的笑料,在今后一直延续使用了将近百余年。 李景隆继承了他父亲的特权和地位,却没有继承他父亲的任何才华。燕王曾经和李景隆共事多年,对这位李大将军的一切了如指掌。用四个字的评语总结他正是:“纨袴膏粱”。
就这样,燕王果断的排除了众议,毅然决然的放了三声响炮,直奔北方去也。带走的,是几乎所有的优势兵力,把身后的一切的乱摊子,交给了他的长子朱高炽。他把北平大基地的防御,留给了这位年轻郡王长得肥胖、病弱又笨拙,对有益健康的体能训练缺乏兴趣。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让李景隆和其他所有人惊讶的是,朱高炽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战斗上都有突出表现。这自然也还是后话。 朱棣之所以能放心的走,因为有两个人留下了来,辅佐他的长子朱高炽,一个是大师道衍和尚,虽然他先前受了伤,比较严重,朱棣一度担心过大师不会挺过这一关,但奇迹是,大师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最终恢复了百分之六七十的生命力,差不多能像个正常人那样的和人说说话,给他的长子朱高炽出出主意似乎还不成问题。 另一个人就是江灼江天遥,这个人在朱棣看来,是很靠谱的一个年轻有为的好孩子,具有着很强大的潜力和前途,需要重点培养并提拔,江灼虽然在心机和才学上只能算上中人偏上级别的,而且这孩子的为人颇为正直,燕王身边不缺乏正直的人,但江灼这种正直却好像和他们的那种也不是太一样,似乎这人脑子里有一些让人感觉总是捉摸不透的很独特、很新鲜的鬼点子,说出来的某些名词即使道衍大师也都感觉新鲜,总之,朱棣还是把很多的信任和权力都交给了江灼。 “由着他折腾去吧!”燕王朱棣心里盘算道,“总之你所有的鬼点子都将会在我这里得以实现的。比如你说的那个什么‘远迈汉唐’的评语,我是记着的呢。还有他出的‘破雄县’的秘诀,可以猜测他的心机也是很深沉的,你知道什么叫‘长袖善舞’也没有关系,但我最终还是能控制得了你。因为我是你的舞台。嘿嘿。” 江灼这些天在忙着看八股文。大王子朱高炽提议破例开一次科举考场,内部招收一些人才,这种小考场虽然只是北平方面私下设立的,但江灼心里清楚,将来他要得了这个文凭,那也是“国家承认”的级别呀。 不仅限于此。江灼这些天,还接触了许多的“有识之士”,北平一带的诸多文人,由于江灼出版了《算学初步》、《化学初步》、《物理初步》、《天文假想》等新书而名声鹊起,不少的人都是登门来骂他的,说他是胡说八道,不过这没有关系,阻挡不了这些小册子在民间的广泛传播。还有一本《新华字典》,也是经过精排精版,成为了当地人手一册的工具书。无疑这些新鲜东西在战争之余得以出现,既丰富了军民的文化生活,亦能够在将来成为改变一切的神奇力量。 “文人到了明朝,他们的骨气都被统治者给灭尽了,我想要做的,就是希望悄悄的把这些东西给拾回来。到了清朝,那就更不用说。到了天朝……” 江灼想要来个偷梁换柱。敢叫山河颜色变。谁知道一个小蝴蝶在明朝那鬼年月煽动一下翅膀,究竟会不会让整个世界的气候最终变化呢?等着瞧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