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七章:戚继光的故事 (第1/2页)
第四十七章:戚继光的故事 “不可能!老高不是说了吗!那个冰湖的冰面只有不到十厘米候,并不是很坚固,如果大队人马经过的话会有断裂的危险,那样实在是太危险了!我不同意你这样做,很容易造成全军覆没的危险!”元初强硬的拒绝道。 作为这次战役的指挥官,他绝对不会接受李长庚的瞎指挥,把白虎军拖到危险的境地。哪怕这时候李长庚解除他的职务也在所不惜!这是一个军人的职责! “如果我有办法安全经过那个冰湖呢!” 李长庚也不以为忤,他喜欢他的将军这个样子,大胆质疑,而不是屈从于自己的权威! “如果真的有办法的话,那么这个计划将是最完美的计划!咦,指挥官!哦不!军长,你有办法是不是?”元初惊喜的说道。 “你先听我讲个故事!”李长庚却并不答话,笑呵呵的讲起故事来。他讲的却是明朝戚继光抗倭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就是大名鼎鼎的横屿之战。 明朝的时候,福建宁德有个横屿岛被人称为奇命岛,位于福建省宁德县东北10公里的三都澳中,原是一个四面环水的海岛。涨潮时一片汪洋,退潮时淤泥成滩,易守难攻,以步兵攻打难以涉渡,用水师进攻船又容易搁浅。倭寇恃横屿为天险,在岛上结巢设栏,作为四处掳掠的基地。 当时有6000多个倭寇盘踞在横屿岛上,明军曾多次趁退潮攻岛,因为横屿与漳湾隔十里之海,官兵们走到一半,潮水就涨了,即使有杀上岛的官兵,也有去无回。 嘉靖四十二年(1563)八月,戚继光奉命领兵6000人入闽,督府中军都司戴冲霄部1600人佐之。 在戚家军之前,朝廷已经派过一位姓游的将军来抗击倭寇,而且是同一个人派了三次,这个游将军只会纸上谈兵,还没出战就逃跑了。后来有位当地的秀才编了一句谚语来对比姓游的将军与戚继光:油三油(游)不如一道漆(戚)。 八月上旬,戚家军开抵宁德。 戚继光到漳湾后,并不急于向横屿岛进攻,研究敌情和地形之后。首先下招抚令,免胁从之罪,以分化敌人,孤立横屿之倭。 横屿周围的百姓见戚继光以诚相待,深受感动,甘愿为明军效劳。短短数天,数千胁从人员离倭来归,横屿之倭更加孤立。 其次,向当地渔民询问潮汐规律和气候风向变化规律,他了解到横屿每年有两次大的退潮,其中一次就是中秋节。他还收集了一些当地百姓采贝壳、螃蟹时用来滑行的泥橇,作为士兵前行的工具。 八月初八,是涨小潮的日子,戚继光带兵从漳湾镇到兰田渡,命令部队就地待命。 八月十五晚,戚家军率义乌兵向横屿发起进攻。临战前,他指着对面的海岛说:“兄弟们,我们必须乘潮落时登上岛,全歼岛上倭寇,才能站住脚跟。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这是个冒险行动,需要坚强的意志和胆量,各位将士有没有这个勇气?若没有,就不必冒这个险了。” 戚继光话音刚落,数千义乌兵大声呐喊起来:“我们跟随将军不远千里从浙江来到福建,为的就是杀倭寇,不杀倭寇,誓不罢休!” 戚继光见众将士齐心,命令王如龙(义乌人)一部就地守住路口,防止倭寇登岸逃跑,让儿子戚祚国率500名精兵为先锋部队用土橇在泥潭中急速挺进,为后继部队开路,命令陈大成、吴惟忠、陈子銮、童子明(均为义乌人)各部乘退潮涉渡,向预定登陆地点前进。 他规定每个将士只携带手中武器和一捆稻草,遇烂泥铺草垫路行进。部署完毕,数千将士摆列鸳鸯阵,每组6人,向对方发起冲击。由于刚刚退潮,海上一片泥泞,每前进一步,将士们都要撒草铺路。 戚家军接近横屿岛时,倭寇早已沿山布阵,企图趁戚家军立足未稳和涨潮时,将其赶入海中活活淹死。 戚继光敲响战鼓。雄壮的战鼓声回荡在黎明前的横屿岛,更是敲击在每一位将士的心中。 在战鼓的激励下,将士们以必胜的信念向岛上挺进,个个奋勇当先,射手们手中的箭如蝗虫似的飞向了敌营,长枪手所向无敌,狼筅手发挥了刺砍威力。 双方展开激战,山上山下,冲杀声震天,漳湾镇百姓纷纷前来呐喊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