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六章山海关前 (第1/2页)
次日拔营,毫不张扬。 昨夜陈瑞瑜一番阐述,各哨大小军官回营时,免不了私下里再议,憧憬“前程”之余,也更清楚的意识到,那位少年大人,是未来诸事的重中之重。或者说,这帮“有所求”的彪悍之士用性命去拼出的结果,是仍如以往那些死得无声无息的“炮灰”一般,还是凭着一身祖传武艺、心智一展所长以至“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同样是拼命,两种结局却犹如天地之别。而那少年大人,便是唯一的桥梁。 这些“筛选”出来的军官们,已完全失去了对饷银的兴趣。他们要兵、要战马、要铠甲、兵器,要能完全听从自己指挥的下属。祖上传下的或多或少的“带兵心得”,即使是一个队长,也在下属中用了心思,挑选心腹,哪些兵可为选锋,哪些兵需要引领,而哪些兵需要在屁股上猛踢两脚才能规矩......日后扩军时,这些人将会是自己的属官。 陈瑞瑜的命令,没有一人置疑、拖延。 所有的兵器、甲杖、器械,全都包裹的严严实实,官兵们都换回寻常衣衫,只保留了当初那百多套锦衣卫飞鱼服。陈瑞瑜以及铁锤、铁杵带领的百多人自然是飞鱼服、绣春刀、悬腰牌的标准皇家亲军锦衣卫打扮。 这多少让潘承林潘千户、徐维宗等人略感不适,这不论身形、相貌,还是精神气势,陈瑞瑜那一队锦衣卫无疑光鲜的令人嫉妒。 偃旗息鼓,使这队伍看起来,俨然是运送某些神秘物事的驮队。所见之人唯一的疑惑,是锦衣卫太多了,怕是凭生所见第一次。自然,没人会想到锦衣卫是去敌我交界处“冒险”的。 潘承林潘千户带着下属走在头里,陈瑞瑜带队随后尾随。这到了山海关,所需手续自有潘千户办理,迄今为止,陈瑞瑜手里没有一字朝廷公文。 若非骡马上驮着的众多军需,陈瑞瑜也几乎难以全信,这一切都是真的。或许,这是魏公公的一种防备? 事实上,陈瑞瑜所为,都是打着朝廷的名义,可谓“拿着鸡毛做令箭”......对“锦记”的那些总管,凭的是一身锦衣卫皮,对属下这帮汉子们,凭的是对朝廷的估测,说到底,手里始终没有半点落到实处的东西。那名儿,终是虚幻。 而魏公公也来这么一手,陈瑞瑜尝了,味道可别有滋味。 山海关十里处,驿道上已是络绎不绝的模样,大队的骑队、步队,大群的骡马商队,以及官差、信使等等,极为热闹,那道上的浮尘似乎就没落下的时候。 道路两旁的旷野处,一座座军营紧挨着排出很远,一直到远处的山腰处,也仍能看见飘展的旌旗,隐隐还能听到号角声。一众官兵都有些兴奋,虽队形不乱,却都张望着远方。当然,这想得怕都是将来自己的人马。 陈瑞瑜也不例外,甚至眼前的景象令其更加充实了将来所要达到的目标。他自然从未带过兵,更从未见识过众多军营并立的景象,那呼吸......也有些紧了。 这有多少兵马? 四、五百人,便是占诺大的一片地,这怕是有数万之众? 按着督师孙承宗孙大人的方略,平辽总兵官、加右都督衔马世龙率四万五千兵马驻守山海关。这位年纪三十来岁的**总兵,以武举出身,早年任宣府(今河北宣化)游击,天启二年任永平(今河北卢龙)副总兵,历官都督佥事、三屯营(今河北迁西西北)总兵官,直至遇到督师孙承宗孙大人的赏识,驻扎山海关,统领关前关外人马,可谓一路极顺。 想到这些,陈瑞瑜隐隐觉得,这马世龙不知与孙承宗是何关系,不然,这位三十岁便是总兵官的马世龙,运气实在太好。 山海关近了,那高耸的城墙、两侧延伸出去的边墙,城门前筑有瓮城,楼上有巍峨的城楼,给人以尤其凝重之感,愈是近前,愈能感受到重兵驻守的气氛。 不过,陈瑞瑜仅是抬头瞟了眼,却在心里算了本细账。 这四万五千人马,按大明朝此时的惯例,每兵月支米五斗,一年六石,全军便需二十七万石米;马料月支一石二斗,就算二万匹马,一年便是二十八万八千石豆料。这些仅是输送,便需极大的人力、骡马,且不说米、豆要何处收集。月饷一两五,每年十八两,全军需八十一万两...... 陈瑞瑜摇了摇头,这个数目,自己是想都不要想。这还仅是关前兵马的半数。也唯有大明朝,才能拿出如许的钱财、物力。若以此为目标,怕是极难。 除非,自己这支人马在广宁一带显出足够的实力,让朝廷的重心偏移。 队伍停在路旁,潘千户在前面与城门处戍守军士办理文书、路引等手续。 二百多名锦衣卫出现,自然引起守城官兵的注目,纷纷露出头来,好奇的打量着。那城门守官尤其仔细,却又不敢得罪,拿着潘千户递过来的兵部引文等恭敬而仔细的看着,并打发人去给上官报信。 这番细致,陈瑞瑜瞧了,也没觉得什么不妥,甚至觉得山海关处的官兵还算不错。但一瞥之间,却心生疑虑。 队伍停在路旁,并未阻止大道上进进出出的人流、车队。陈瑞瑜一瞧之下,却发觉那些明显是商队、并无官差押解的驮队,只给戍守城门的官兵出示了一张路引,便很快放行,甚至没有盘查商货。 细细一想,回头招手叫过张浩平,低声问:“这山海关,你祖父说的,如何过关的?” “大人,”张浩平也压低声音,明显有些紧张,不知何故陈瑞瑜要低问,道:“祖父说,有路引即可。” “不是说朝廷封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