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碗 金兵南下 (第3/3页)
这个审官院,它实际上执行着吏部的职权,大宋官吏的任免,都决于审官院,而非吏部。三省六部制,在宋朝,不过是摆设而已。
王钰在这件事情上,感受到了空前的危机。赵构被任命于河北兵马大元帅,已经释放出一个讯息。皇帝似乎想在军队中,安插进赵家自己的人。这已经是毫无顾忌的表明了对军队将领的不信任。王钰此前颁布的新军法,就是要向武将适当的放权,而赵桓此举,却违背了新法的原则。 靖康三年六月,大宋登州水师出海百余里,遭遇高丽水师。两军混战,各有损伤。宋军水师仗着船坚器利,再度猛攻猛打,动用了床弩,三连炮车,飞虎战船等新式军械,却只能与高丽水师打了个平手。 六月底,深感胜利无望的高丽水师退兵回国。军报送到枢密院,童贯故伎重施,向朝廷称海上大捷,大宋水师已将高丽水师全歼于海上。赵桓大喜,亲笔御书“水师威武”,赏赐颇丰。海上已无战事,大宋举国上下的目光,都投向了北方。大宋决策层自信满满,以为这次,又要重现当年上雄大捷时,王钰南府军高歌猛进,打得辽军溃退千里,连下二十三城的盛况。 金国皇帝完颜晟,自灭辽以后,便雄心勃勃,意图南下灭宋。但因灭辽之战,伤了元气,再加上大宋起用王钰为相,变法革新,又在幽云驻防重兵,并任命戍边名将种师中为幽云卫指挥使兼幽云都总管,一时未敢轻动。完颜晟在从大宋榨取了大量岁币后,在国内大兴改革,全盘效仿宋朝制度,设三省,置六部,管理国家。又改革军制,厉兵秣马,誓言统一中原。 此次率十五万铁骑,御驾亲征,屯兵上雄一线,正面幽云十六州。但完颜晟迟迟不动兵,让大宋朝廷犹疑不决,如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不明就里。完颜晟打着小打盘,他在等两万高丽步卒抵达前线。想用高丽人,去试宋军的刀锋。想看看王钰改革军制,到底改革出效果没有。 可怜又可笑的高丽人,屁颠屁颠的跨过鸭绿江,跑到宋金边境,替他们新的宗主国摇旗助威。而他们的主子,却让他们当替死鬼。高丽柱国大将军朴正臣,率领所谓的三万“精锐步军”,于靖康三年七月抵达上雄一线。这已经是高丽陆上军队的五分之一了。 高丽兵马到达后,金主完颜晟命其进兵大宋归化州。朴正臣率领高丽军,于归化城下扎营,每日派遣军士至城下挑战。但未见宋军动静。 此时,幽云最高长官种师中已经到达归化前线。自小王相爷改革军制后,幽云卫组建新骑兵六万余人,编入种师种麾下奉宁军建制。自此,种师中手下兵马,已达十万之众。而幽云十六州内,尚有萧充的游击军,范道远的悍勇军,宋军在幽云总兵力达二十三万。种师中历经战阵,从来没有哪一次像现在这样充满信心。到归化之前,种师中曾经誓师,面对将士,痛斥金人残暴,要求全军将士奋勇杀敌,守土卫国。奉宁军全军上下,群情激愤,士气高昂,求战之心甚切。 不料,朝廷突然派遣康王赵构,任河北兵马大元帅,总督河北各卫兵马。又将战事指挥权,收到了赵家手中。赵构上任后,在太原设下帅府,急召各卫指挥使到太原府议事。在太原,赵构摆出了他皇室亲王的威风,严令各卫指挥使,不能擅自行动,一切军队调动,必须有他的亲笔命令。否则,按造反论处。他还特别关照了处在前线的种师中,话里话外,都要求他不要擅动,战事能免则免,不要激怒金军。 种师中回到幽云后,深感朝廷此举让军队将领束手束脚,不能放开指挥。但金兵已兵临城下,此次来势汹汹,其志不小。 这日,守城军士来报,三万高丽兵马驻扎在归化城下,每日挑战。种师中本欲出城,给高丽人来个迎头痛击,但请示赵构,却得到了“不得轻动”军令。无奈之下,种师中只好闭城不出,任由高丽人在城外叫骂。 七月,完颜晟见宋军闭城不出,连番催促朴正臣进军。朴正臣连日挑战,宋军都闭门不出,以为宋人惧怕两国联盟,遂下令强攻。军史上可笑的一幕在归化城外上演,高丽军全部是步军,装备简单,不过是长枪,刀剑,连弓弩都很少。甚至连攻城用的云梯也没有几架,三万高丽步军像蚂蚁一样,在归化攻城。 高丽的云梯达不到归化城墙的高度,高丽的弓箭射程有限,面对墙头上持重盾守卫的宋军,根本无济于事。朴正臣请求金军给予支援,完颜晟拨给他相当数量的装备。高丽军得了金军装备,斗志昂扬,全力攻城。 种师中调三千弓弩手到城墙之上,连番猛射,又将四百余架三连炮车布置于城内,抬高角度,向城外击发。高丽军何曾见地这等阵势,攻城不到半日,军士死伤无数,朴正臣只得下令退兵十里。 高丽军撤退,种师中本欲出城追击,还金军以颜色。但赵构严令不得出城迎敌,只消打退攻城便罢。由于赵构的军令,宋军一直处于守势,十分被动。幽云诸军将领,都心生不满。遥想当年小王相爷在幽云时,何等的魄力,攻陷上雄,连下辽国二十三城。在咸都,又打得金军大将卑工几乎罢兵回国。 可最后,还是让朝廷一道诏命,连带南府军一起召回京城。本以为王相变法,从此朝廷便会文武并重,谁料此番康王挂帅,对武人又加以提防,似乎这些为国征战的宋军将士,威胁比上雄城里的十五万金兵还大。 朝廷如此反复无常,何以取信将士,军队又何以为战?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汴京城里,赵桓还沉浸在大宋水师“全歼”高丽水师的喜悦之中,急切的期盼着幽云的捷报。蜀中洪灾,长江决堤,百姓流离失所,赵桓不屑一顾,全由王钰打理,收拾着烂摊子。 批复了蜀中各府的赈灾公文后,已是深夜。王钰松了口气,无力的靠在椅背上,揉着发痛的眼睛。刚消停几年,战事又来了,眼下变法正在推行过程中,已经初见成效。如果这个时候,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可对变法不利。希望种师中老将军在幽云能够守得住,千万不要让战火蔓延的内地。 王钰本来对种师中很有信心,他是一代戍边名将,经验丰富,再加上新近组建的骑兵,守住幽云应该没有问题。可坏就坏在,赵桓派他的九弟赵构到河北统率兵马。这个王爷狗屁不懂,只怕河北诸军受到他的节制,会束手束脚啊。 门外一阵响动,王钰张眼一看,却是童素颜和红秀。 “官人,我让红秀煮了些补品,你趁热吃了吧。”童素颜摸索着向王钰走过来。后者忙起身上前扶住她。夫妻二人在旁边坐下,红秀奉上补品。王钰腹中正饥饿难当,端过来一阵狼吞虎咽。 “慢点吃,别咽着了。”童素颜侧耳倾听,笑意吟吟的提醒道。 “嗯,红秀这丫头手艺见涨,味道不错。”王钰一边吃,一边称赞道,红秀闻言,十分开心。 “官人,这么晚了还不回房歇息,忙什么呢?”童素颜问道。 王钰吃完,长长的舒了口气:“唉,还能忙什么,蜀中发大水,灾情很严重。我刚让三司拨了赈灾粮款。可救灾只能救得了一时,吴用告诉我,加固河防才是治本。可惜啊,圣上花钱花得太厉害了,朝廷拿不出来这笔款子。” 童素颜一直恪守“妇人不得干政”古训,但凡听到王钰提起朝政大事,从来不多言。但这会儿听到王钰批评皇帝,小心翼翼的提醒道:“官人慎言,小心祸从口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