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绍(二) (第3/4页)
嘘唏流涕,上起去,罢酒。 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政治强人,到最后竟然连易太子也无能为力,可见吕后杀人杀出的威权有多大了! 成败一知己,生死两妇人。指的是:韩信的成与败皆由萧何缔造,韩信默默无闻时,正是萧何慧眼识英才,力荐韩信成为大将军。同时,深知韩信弱点的萧何,在吕后面前献计除掉了韩信,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存亡两妇人”指的是韩信的生与死与两位妇人息息相关,韩信早年饥饿无食的时候一位洗衣服的老妇人给了他救命的食物,而另一位妇人是吕后,是她设计让一代名将韩信身死族灭。 这样的说法是对的。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而非刘邦。刘邦是想杀韩信,但因其功多不忍杀之。再说韩信已经被刘邦软禁,对那样的死老虎已没有杀的必要了。杀了反而会招致千古骂名。吕后窥测到了刘邦的微妙的心里。放手一杀。并在杀功臣中树立了自己的威权!强化了吕氏****!可以说杀韩信是吕后立威的政治需要。作为吕后专权的绊脚石,韩信迟早总是要杀的。。。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无毒不丈夫,说的大概就是刘邦这一类人。 但还有一句成语,比男人还要毒,叫做:最毒妇人心,说的就只有吕后了。 太史公曰:吾如淮阴,淮阴人为余言,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其母死,贫无以葬,然乃行营高敞地,令其旁可置万家。余视其母冢,良然。假令韩信学道谦让,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则庶几哉,於汉家勋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后世血食矣。不务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译文:我曾经到过淮阴县,那里的人告诉我,韩信即使在一介平民时,志气也是和平常人不一样的。那时,他的母亲过世,家里贫穷,韩信无办法按照当时的礼节安葬母亲。但是,他却寻找到一个风水宝地——地势高并且宽敞平坦,可以容纳上万户人家居住的地方作为母亲的墓地。我,也到过他母亲的墓地,果然和淮阴父老说的那样。假使能够让韩信修学道德,养成谦让有礼的品格,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自恃自己的功劳,那就可以功名与福禄齐全了。那么,他对于西汉王朝的贡献,简直就可以和周代的周公旦、召公奭和姜太公齐名,而他的后代子孙也可以长久地祭祀他了。可是,韩信没有花时间去改变自己,反而在天下都已经统一,人民得到安定的时候,阴谋造反,结果全族受到牵连而被诛杀,这,难道不是天意吗? 臣光曰: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观其拒蒯彻之说,迎高祖于陈,岂有反心哉!良由失职怏怏,遂陷悖逆。夫以卢绾里用旧恩,犹南面王燕,信乃以列侯奉朝请;岂非高祖亦有负于信哉?臣以为高祖用诈谋擒信于陈,言负则有之;虽然,信亦有以取之也。始,汉与楚相距荥阳,信灭齐,不还报而自王;其后汉追楚至固陵,与信期共攻楚而信不至;当是之时,高祖固有取信之心,顾力不能耳。及天下已定,信复何恃哉! 译文:一般人可能认为韩信是最早提出统一天下的伟大战略的人,他和刘邦一起在汉中起事,平定了三秦之后,就和刘邦分兵攻取北方,擒了魏王,夺取代国,打败赵国,威胁燕国,乘胜向东攻击并占领了齐国,往南又在垓下消灭了楚国,汉朝所以能够得到天下,大抵说来都是韩信的功劳。看他拒绝蒯彻的游说,在陈迎接刘邦,怎么会有反叛的心呢?!实在是因为他失掉了王爵而心里不快,才做出背叛谋反的行为。以卢绾不过是刘邦的邻居这种故旧恩情,还能够被封为燕王,而韩信却只能够以列侯的身份按时晋见国君;这难道不是刘邦也有亏待韩信的地方吗?我认为汉高祖用欺诈诡谋在陈把韩信捉到京城,谈到亏待韩信方面不能说没有;不过,韩信也有过错,从而导致了这个下场。当初,汉和楚在荥阳相对抗之时,韩信正好消灭了齐国,但他并不立即回辅刘邦,反而自请立为假齐王;后来,刘邦率汉军追逐楚军一直到固陵,跟韩信约好时间一起攻打楚军,届时韩信却失约不到;当时,刘邦就有杀掉韩信的念头了,不过是力量不够,而不敢动手罢了。等到天下已经平定,韩信还有什么可倚仗的呢?! 历代学者论韩信 (宋)司马光:“世或以韩信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资治通鉴》卷十二《汉纪》四 (宋)苏轼:“(韩信)抱王霸之大略,蓄英雄之壮图,志吞六合,气盖万夫” (明)唐顺之:“孔明之初见昭烈论三国,亦不能过。予故曰:淮阴者非特将略也。” (明)王世贞:“淮阴之初说高帝也,高密(邓禹)之初说光武也,武乡(诸葛亮)之初说昭烈也,若悬券而责之,又若合券焉!噫,可谓才也已矣!” (元)杨维桢:“韩信登坛之日,毕陈平生之画略,论楚之所以失,汉之所以得,此三秦还定之谋所以卒定韩信之手也。”
(明)董份:“观信智略如此,真有掀揭天下之心,不但兵谋而已也,所以谓之‘人杰’。” (明)李贽:“信与沛公初见,凡说项羽处,字字拿着沛公,沛公卒受其益。” (清)王鸣盛:“观信引兵法以自证其用兵之妙,且又著书三篇,序次诸家为三十五家,可见信平日学问本原。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明)茅坤:“太史公传淮阴,不详其兵法所授,此失着处。” (清)王志湉:“气盖世力拔山,见公束手,歌大风思猛士,为之伤怀。” (清)徐经:“史公为淮阴惜,实不仅为淮阴惜。” (明)茅坤:“予览观古兵家流,当以韩信为最,破魏以木罂,破赵以立汉赤帜,破齐以囊沙,彼皆从天而下,而未尝与敌人血战者。予放曰:古今来,太史公,文仙也;李白,诗仙也;屈原,词赋仙也;刘阮,酒仙也;而韩信,兵仙也!然哉!” 编辑本段相关典故 创造象棋和风筝 象棋是中国传统棋种。它的来历传说不一,流传最广的说法是始创于西汉统帅百万大军的韩信。 刘邦统一西汉王朝后,屡建战功的大将韩信被吕后诱捕入狱。韩信自知寿命快到头了,就打算在狱中写一本兵书传给后人。不料这事被吕后知道,就下了一道懿旨,说他身为犯官,不能擅着兵书。韩信悲愤难忍,仰天长叹道:“这个婆娘太狠毒了!不但要本王的命,连本王的名也要除掉啊!”当时有个狱卒听到他这句话后,跪在韩信面前说:“王爷!你就把用兵之法传给小人吧!”韩信苦笑了一声说:“本王若不知用兵之道,也不会落到今天这个下场。如今悔之晚矣,怎么能再连累你遭受杀身之祸呢”狱卒再三恳求,韩信只是不允。 一天,这个狱卒给韩信送饭时,眼里的泪花直打转转,好像有啥要事对韩信说,又忍住了。韩信一看他的神色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