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章 天真童儿腹黑孩(1) (第1/2页)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首唐朝骆宾王七岁写的《咏鹅》在几个孩童稚嫩的嗓音下清脆流转,吟诵了一遍又一遍,其间又夹杂着嘻笑声围绕起池塘边的柳树相互追逐,一个三四岁的孩童吊在尾后,流着鼻涕啊啊啊的叫着,却怎么也追不上。 这几位孩童身着明黄绸缎,袍衫上绣有纹祥,腰佩挂玉成结垂于两侧,又有女童穿白贮丝罗纱襦裙,宽袖禙子,衣襟绣花纹并于领子通往下摆,如此装饰一看即知宫廷勋贵之后。 然而这欢快的一幕却始终不能引起十来米远的池塘岸坡上坐着的那五六岁孩童的目光,他深深地注视着池水,红润的脸儿上鼻挺如梁,剑眉如削,小小年纪就已呈现出俊朗的一面,如若再长个十一二岁定是个翩翩佳少年。 但是就如此小的年纪,他的眼神里却时不时流露出一丝忧郁,仿若内心有着说不出的悲凄。 自从这一世从娘胎里出来,朱由崧就一直在琢磨着自己该怎么办?前世他只是普通家庭出生的青年,十分爱好历史,特别是明史。这是一个让人即兴奋又无奈的朝代——明朝。 她的手工业特别发达,经济总量超过了世界的百分之七十,明朝后期更是出现了商品经济集镇和资本主义萌芽,城市化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八,长江三角洲和广东一带已经出现上千人的工厂。 不少土地主缙绅也逐步将资金投向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百万两的银子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是很寻常的事,以徽商、晋商、闽商、粤商等为名号的商帮更是数千万两白银的大规模周转,当时的荷兰东印度根本无法与之比拟,也只能算是整碗饭里的几粒米而已。 明末传教士利玛窦对那时的明朝社会有过这样描述:“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无所不有,糖比欧洲白,布比欧洲精美……人们衣饰华美,风度翩翩,百姓精神愉快,彬彬有礼,谈吐文雅。”(利玛窦《中国札记》第十章) 在这个时期科技、文化、思想,东西方交流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呈现,莱布尼茨在《中国近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轩轾,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此为一国与整个欧洲对比,这是一个极度昌盛的时代,但政治在万历中后期开始却是陷入了腐朽黑暗之中。 勋贵在宗族体系下,奢靡之风盛起,庭院内宅yin牝秽乱,士大夫、豪门贵族在谦和的面目下却隐藏着欲·望的“魔鬼”。 而身为穿越者的朱由崧成为了勋贵的一员,他的内心也隐藏着大多数人所拥有的魔鬼。 此时,党争已经势如水火,为了彼此的利益,以山东人为主的齐党,湖广人(今湖北湖南)为主的楚党加上浙党与东林党激烈的斗争,将大明逐渐带入了死亡的漩涡之中。 现在是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三月份,还有一年左右的时间,年仅六岁的朱由崧就要随着父亲福王朱常洵一家子迁移到洛阳府邸入主封国。 如果一切没有改变的话,之后再生活个28年,随着福王被李自诚执杀,然后自己跑路。等到了三十八岁时成为南明皇帝,再两年过后由脑后挂着猪尾巴的野猪皮给喀嚓一刀,不对,是凌迟处死,这就是自己这个身体的历史命运。 然而明知历史走向的朱由崧内心充满了焦虑和不安,死亡的阴霾笼罩,就如同乌云一般逐渐聚笼在头顶,直至狂风暴雨来袭。 清风徐徐,碧绿的池塘里,荷叶随波起漾。岸坡上,朱由崧的眼神不由看向了池塘边杨柳下嘻笑玩耍的孩童,最终目光定在了跑在最后的那位流着鼻涕啊啊叫的三岁小孩身上。 这孩童有一个让大多数喜欢历史类的人都如雷贯耳的名字,他就是——崇祯帝朱由检。 今天是宫廷家宴,午后三时,万历皇帝带着郑贵妃和一班子女来御花园,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朱由检。 自己这个“堂弟”在历史上是个很有争议性的人物,他的悲剧一直让史学家感慨不已。 “如果他现在死了会怎么样?”朱由崧幽幽的目光不断扫视着岸坡下三岁的鼻涕孩,不自觉间抿紧了双唇。 “弄死他,快弄死他吧,只要他死了历史绝对会改变,十四年后皇位有可能就到你家了!” 身体里面似乎有个魔鬼在隐隐不断的吼叫,呼呼呼……朱由崧的呼吸变得急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