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一一章 南下 (第1/3页)
“子泰先生您这样的大才埋没乡野,不为百姓做些事实在可惜了。假使刘大人还健在,您会不会应征出仕?”袁尚试探地问道。 田畴看了看袁尚、郭嘉两人,断然拒绝道:“三公子,恕在下直言,在长安时我已经固辞不受三公的征辟,当下更是不会出仕为吏。” 对于田畴的辞决,袁尚早有准备,但给他一语道破,袁尚一时尴尬无语。 郭嘉笑问道:“子泰先生,蘀刘大人报仇的事你也出谋献策,但您为何不同意召集胡兵相助?” “胡兵?乌丸、鲜卑都乃异族,其野蛮好杀,不通礼法,如任其坐大,将来必定是我汉人之大祸!”田畴说道。 “子泰先生所言是否过了,就像鲜于先生所说,找一个威望高的人统领他们,是能约束得住的。”郭嘉反驳道。 “恕我直言,说句公道话,公孙瓒虽然暴虐嗜杀,但其平胡方略确实高于刘大人。”田畴严肃道:“郭先生、三公子您两位也是通读史书之人,当知道这胡人为害我边地久已,自秋列国到我朝,这期间有多少年是没有胡人作乱的?” “子泰先生你所说没错,但我朝光武帝后,乌桓、鲜卑臣服归附,朝廷军中也征召不少胡兵,可见加以安抚约束也未尝不可呀!”郭嘉再反驳道“约束?哈哈!郭先生你不在这幽州呆过,不知边地况,这些胡人面上臣服,但他自行放牧征兵,不服州县管治。遇到荒年寇略我汉民。这哪有过臣服的举动?中平年间乌丸大人丘力居的寇略就是实例!”田畴滔滔不绝道。 “那子泰先生,你说说该如何平定边地,对付胡人?”郭嘉一步步地追问道。 田畴停顿了会,一边比划一边说道:“总的来说当以剿灭为主,安抚为辅。” 袁尚亲自给他斟上一碗水。“在下在军旅,说不定后也要跟胡人作战,子泰先生且说说这平胡方略。” “三公子你也留心边事?”田畴点点头,说道:“三公子,你想,前汉跟本朝交蘀之际,胡人可服我教化?还不是历经光武两朝多次征讨才使其安分下来?可见必要以强势的兵锋使其臣服,再将其余部内迁分散各地。\使其躬耕田地,习我汉人礼仪习俗。如此不出三代,其人也将被我汉化,为我汉民。” 听完田畴说地策略,郭嘉、袁尚相视而笑。 “三公子、郭先生。两位为何发笑?”田畴问道。 “我笑是因为子泰先生跟三公子想到一块去了。”郭嘉解释道:“三公子也跟在下探讨过平胡方略,公子所言跟先生说的大致相当。可见两位甚是投缘。” 田畴惊异地看着袁尚,而袁尚举杯向他示意,“在下自小就有讨伐四方,安我汉人社稷的志向。投军中后。结合本朝跟胡人的历次征战,想出的这安定边地地法子。” 田畴沉思许久,说道:“公子果真是英雄少年,不可小窥。眼下幽州就要再起刀兵,谁将最终得到幽州未尝可知,但依在下看来。袁车骑入主幽州更有可能。皆时请公子依这策略平定边地,保境安民,还我汉人百姓一个安稳年岁。” “子泰先生可愿助我?”袁尚再次招揽道。 田畴迟疑一会,说道:“如有一,公子征伐异族,用得到在下的,田畴定然万死不辞!” 袁尚知道这可能是他最后底线了,对这种人强行征召只会适得其反,但退兵前。他还可以做一件招揽人心的事。 袁尚再带着郭嘉、田畴来到鲜于辅他们的营帐。 “三公子!”几人行礼道。 袁尚也拱手行礼。“几位住的可好?” “刘大人刚刚过世,我等心中悲痛。谈何好是不好?”齐周摇头道。 “可叹刘大人一生清廉勤勉,为国为民,最后落得个首异处的收场。”鲜于辅挥袖拭擦眼泪袁尚脸上也带有悲色,说道:“诸位无时不思刘大人,忠心实在令人敬佩。不过诸位放心,我想将刘大人的遗体抢回来安葬还是可以的。” “三公子有办法将大人地遗体夺回来?”齐周问道。\ 袁尚点点头,“据诸位所说,公孙瓒胁迫朝廷的使臣监斩,还诬陷大人谋逆。那么他一定将大人的遗体送往长安朝廷。我等只需遣精锐兵卒埋伏于通往长安的要道,必能夺回大人遗体。” “我等只顾着张罗蘀大人复仇,竟然将如此重要的事忘了,真是该死!”齐周羞愧道。 “我等手中无兵,还请三公子借人,帮夺回刘大人遗体。”鲜于辅请求道。 袁尚连连答应,这个对几人施加恩义地机会不能放过。 第二天在鞠义统筹安排下,三路大军依次撤兵,袁绍此次驰援刘虞的谋划宣告失败。 河间高阳。 袁尚率军随着鞠义、韩猛一起回到高阳,在安顿好兵卒后,他带着郭嘉来到袁绍的临时驻所,向他述职。 袁尚来到了大堂门外,主薄陈琳正在候着,见到袁尚他小声道:“三公子,鞠义一回来就向主公呈上份文书,阐述了本次蓟县之战的经过,但看其内容恐怕对公子和韩猛不利呐,您做好应对的准备,诸官都到了,你也进去吧。” 袁尚心中有数,鞠义自从上次界桥之战后益恃功骄恣,他自认为冀州军中当之无愧地第一将,对其他将领也多有骄横。但这次驰援的失利,三路大军都有过错,鞠义明显想找袁尚、韩猛背黑锅。 “公子。你将这过失全揽到自己上。”郭嘉轻声道。 “为何?”袁尚疑惑地问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