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五四章 大婚(下) (第1/2页)
闹洞房是中华传统婚俗。早在汉代起就有闹洞房的习俗。而且内容也十分丰富。特别是到了汉末魏晋。此时风气开化。多放浪之士。亲友趁着婚嫁这喜庆也大肆游乐。其中就有一项是棒打新郎。 参加婚宴的亲友除了敬酒外。还会用木棒竹棍敲打新郎。这可能有驱邪的成分。还有就是玩乐。但也有过打死新郎的恶性先例。所以到魏晋后渐渐废止了这一习俗。 因为有过遇刺的先例。许褚、典韦两人奉命寸步不离的护卫着袁尚。面对这两个铁塔般的凶悍金刚。宾客们虽然举起竹棒。却迟迟不敢下手。 袁尚淡笑着。往常他也干过棒打新郎的事。但换做自个。还是不挨打的好。 许攸站出来笑道:“三公子非比常人。要是你们打的他进不了新房。公主殿下怪罪下来。哪个来承担呀?” 众人见闹不起来。不免觉的扫兴。于是都改为敬酒。因为以前在冀州的时间不长。袁尚也趁着这个机会结识那些宾客。特别是冀州一些士族门阀的族长。审配、逢纪两人自然陪在一旁帮袁尚引荐。 汉代极重婚宴的排场。就是一般百姓也都会极尽所能的张罗婚礼的宴席。而一场婚宴持续一日。所费甚巨。所以不少平民就因为婚宴而背负债务。或在这一日间将家资挥霍一空。袁绍自然不会在这种场合丢面子。所以此次婚宴的排场也极为可观。袁尚虽然觉的没有必要。但执拗不过袁绍跟刘夫人。或是说这时的观念习俗。 这时审配将袁尚带到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文士身旁。“公子。这位是刘益州手下张肃。张大人。他不辞路途的艰辛。代表刘益州前来道贺。” 袁尚定眼看去。见张肃长的颇为高大。样貌也是端正威仪。 “三公子。在下恭贺你大喜。”张肃说道。 袁尚笑着跟他唠叨着。一会后问道:“张大人可是有一胞弟名张松?” “三公子远在冀州也知道舍弟?”张肃惊疑道。 袁尚笑了笑。“虽然久在河北。但益州张家的名号在下还是听说过的。” 张肃神色间有喜悦之色。他们家是益州大门阀。但声名传到河北是他意想不到的。张肃召唤一声。不远处角落走过一个样貌甚为粗鄙丑陋的人。 袁尚等人这才注意到张肃唤来的那人。只见他身短不满五尺。额塌头尖。鼻偃齿露。跟张肃简直不像同胞父母所生。袁尚看到这个历史名人张松。果然长的有够丑陋。正因为样貌奇特。袁尚也看不出他的年纪。 “原来这位就是张永年。在下幸会了。”袁尚拱手说道。 张松此时不过二十年纪。跟随兄长张肃做了个小吏。这次张肃奉命出使冀州。他为了长见识也一同前来。因为样貌不堪。先前会面时冀州一众官吏都对他极为轻视鄙弃。而袁尚这么个人物对他恭敬客气。这使张松惊疑间带有几分感激。 “三公子有礼了。在下益州张松。”张松的声音也极为难听。犹如铜钟般锐利而大声。 袁尚笑着说道:“昔日一位好友游历蜀的后同我说蜀中名士。其中就说有位张永年博闻强记。有过目不忘之能。” “啊!只是记的快一些。担当不上过目不忘。”张松心中喜悦。嘴上却谦逊道。 又唠叨几句。袁尚说道:“两位张先生要多住几日。好让在下登门求教。” 张肃、张松兄的不虞有他。答应了下来。 接着审配、逢纪又给袁尚引荐了另外一个使臣。也就是刘表派来的蒯越。在袁尚看来。蒯越也算个人物。倒有几分读书人的模样。 “三公子。在下奉刘荆州之名前来道贺。公子好福气啊。竟然能跟皇家攀上姻亲。如此您跟刘荆州也算是远亲了。”蒯越说道。 袁尚也笑了笑。“请先生代我谢过刘荆州对于蒯越。袁尚知道他可利用的的方不大。于是说了几句就跟审配等人走开。 过了会。袁尚见到送亲来的甄俨、甄尧。袁尚不的不上前招呼道:“两位兄长!” 相对另一个送亲使董承。甄俨、甄尧两人可是被冷落了不少。但好歹是甄夫人教养出来的子弟。两人看起来神态自若。并不在意。 “三公子!”甄俨施礼道。 “两位兄长请自便。因为宾客多而家中人手不足。如有招呼不周的的方也请海涵。”袁尚说道。 甄俨点点头。“已经照料周到了。我们也没有别的需要。只是请公子不要辜负我那妹子。” “兄长宽心。我不会让她受委屈的。”袁尚知道甄家的担忧。于是保证道。 甄俨还是放不下心来。但他也不能改变什么。袁尚让孙乾这个近臣陪着甄家两兄弟。顺便商量一些合作事宜。 接着袁尚等人来到州牧府宽敞的大堂。袁绍、董承、田丰等人在这里宴饮。 董承挪了挪显的雍胖的身躯。笑道:“三公子。如今咱们也是远亲了吧。快过来共饮一尊。” 袁尚行过礼后跪坐下首。问道:“董大人。陛下可有什么嘱托。” 董承坐正身躯。说道:“陛下让你照料好公主殿下。自从洛阳之乱来殿下受了不少苦。不过陛下说总算成就了一对有情人。” 袁尚哑然。他对刘妍的印象不差。在洛阳那时明知万年公主对自己有意。但出于顾忌袁尚故意疏远了她。想不到历尽周折刘协还是给他们赐婚。 “陛下在许县可好?”袁尚扯开话题问道。 董承眼珠一转。诉苦道:“啊!今年大旱。许县也是歉收。陛下跟大臣们商议后裁撤了不少兵卒。大臣们过的也是节衣缩食。不过曹孟德倒是资助了一批粮草。” 袁绍、袁尚等人哪听不出董承话中之意。这是埋怨袁家不对朝廷上供。 袁绍神情有些尴尬。辩解道:“唉。河北的旱情更加严重。几乎是颗粒无收啊!期望能度过这个当口。来年秋收后我必然给陛下送去朝贡。” 董承笑了笑。“袁公能有这份心意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