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荆州 (第3/3页)
但真实情况是什么。就不的而知了。而因为中原决战后徐晃占据了宛县。博望坡是烧不起来了。反倒是司马懿火烧清阳。袁尚也是担心刘备等人来个新野火攻的。
“严加防范。不的有闪失!”袁尚喝令道。 “喏!”颜良答应的十分响亮。 “颜将军。又有敌兵坠下城!”半个时辰不到。兵卒又喊了起来。 “真当老子是好欺的吗!”颜良被袭扰的不胜其烦。“射箭!” “嗖嗖!”守在城外的冀州军兵卒又是几阵密集的激射。 “颜将军。好像不对。哪有那么多敌兵坠下城来夜袭的!”接近城南的朱灵赶到。 “这么多好像有上千人!”颜良也是一阵疑惑。按理说不应当有上千人这样坠下来夜袭的。而且往往是这一批被射中。下一批接着又坠下来。 “停下来!”朱灵喝令道。然后让几个兵卒匍匐靠近城墙探查虚实。 一会后。那几个兵卒抱回两团东西。“将军。城下都是稻草人!” “啊!”颜良朱灵一齐看去。果然是稻草人。冀州军的火把离城墙有百多步。光线本来就很朦胧。被坠下的这些稻草人还真像真人。 “他娘的。竟敢耍老子!”颜良忿忿道。 “要将此事禀报大将军他们!”朱灵说道。 “这点袭扰的小事也禀报给大将军。那不是小题大做了。让人笑话!”颜良反对道。 朱灵的资历不如颜良。不好多说。只是带回本部兵卒戒备。 “将军。又有东西坠下来!”过了两刻钟。又有一批黑影坠下。 “靠近些看清楚!”颜良下令道。 近千的兵卒挽着弓弩再靠近了五十多步。 “杀啊!”“嗖嗖嗖!”城墙上一阵箭雨射下。打的冀州兵措手不及。 “盾牌!”一众兵卒连忙竖起盾牌。但是被那么突然袭击出现了一些伤亡。 又不到两刻钟。一批稻草人再次坠下。 “莫要理会!”颜良喝令道。 “杀!”一刻钟后城墙西外的大营响起喊杀声。伴随喊杀声的还有点点火光。 “不好。难道方才那匹是真的人!”颜良懊恼道。 “将军。快回援!”旁边的兵将急道。 守夜的朱灵听到喊杀声也是立即赶到城西大营。但到了那里已经没有敌兵。只见点点黑影隐没在大营南边的黑夜中。 诸葛亮带着关平在城墙上观望。一旁的刘备军兵卒都在将稻草人身上的箭支取下。 “这些箭支不少啊!”关平说道。 “还是孔明先生的计策高绝。让贼兵防不胜防。”旁边的兵卒赞道。 诸葛亮并没有愉悦之色。这些袭扰只能让接连行军的冀州军疲困。但并不能扭转战局。 天色放亮。冀州军开始集结。虽然夜里被扰的睡不好觉。但总不能白天也窝在营中。 “嗖嗖嗖!”例行的漫射打向城头。将刘备军兵卒压制住。 “先登城墙者赏百金!”朱灵、徐晃、蒋义渠等人在城下指挥兵卒攻城。 “嗤!”偃月刀削过。先登上墙头的一个冀州军百人将被劈落下去。 关羽威风凛凛的挥刀削砍。其他兵卒见主将如此力战。也都纷纷被激起奋战的决心。 袁尚在本阵观望着墙头上的交战。刘备军抗击的十分顽强。冀州军一时半会很难攻下。只能是用优势兵力轮番车轮战。 “公子。新野城小。但不易攻破。本阵兵马留下。可以派遣精兵越过淆水和均水。从西面的空旷处包抄襄阳城。以防南下流窜的另一股刘备军跟刘表汇合。”郭嘉建议道。 “令赵云的骁骑营出发。还有丹阳兵、陷阵营、大戟士三部精兵换乘骡马。一同迅速攻占襄阳!”袁尚吩咐道。 “可让张辽将军任主将。统领赵云、庞德、糜维三人。”刘晔建议道。 袁尚颔首赞同。然后看向了新野城头。如果能斩杀留守城中的大将再好不过了。 攻城断断续续换了几波人马一直持续到下午。后续的文丑、张燕、张绣等人也都率部赶上来。 新野城东。诸葛亮指挥着兵卒摆放干草。关平紧随诸葛亮听从他的调度。“孔明先生。末将就不明白了。你不等到晚上放火撤离。却在大白天放火。而且等冀州军进城再放火也不迟呀。你现在放火是为什么?”关平问道。 “兵易进而难退。这正是我撤军前的计谋。”诸葛亮怕关平不懂。又解释道:“夜里放火。火光映照下容易让冀州军发现我军的虚实。而袁尚等人乃思谋缜密之辈。他们不会轻易冒进。如此。白天焚烧。烟雾迷漫。反而会掩护我军的撤退。” “原来如此!”关平信服道。 “冀州军这一波进攻停歇了吧。告诉关二将军可以从东边撤离了!”诸葛亮吩咐道。 一旁的兵卒将柴草铺好。一会后。满城的街巷和城头都堆上了柴草。 城外。冀州军正准备发动再一次的进攻。 “主公。你看!”刘晔指向了新野城。“城中在冒烟!” 一众兵将都是疑惑不已。纷纷停下攻城的准备。只见城中青烟越来越弄。逐渐变成滚滚黑烟。而且向城外蔓延开。 “咕噜噜!”一辆辆燃着烟火的独轮车被推出城外。新野四周都是烟雾不息。 “主公。他们这是想退兵呀!”刘晔说道。 袁尚眉头一挑。心想难道诸葛亮在玩疑兵之计。传闻中诸葛亮可是十分喜欢玩弄这种虚虚实实的把戏。 “大将军。是否让兵马绕过去追击?”朱灵问道。 “且慢。让烟雾稍稍退了些后!”袁尚吩咐道。虽然那样很难全歼敌兵。但是他心中对有诸葛亮做军师的刘备军深深忌惮。宁可稳妥一些也不能冒进。 “报。靠近城东的蒋义渠率部冲过烟尘查探敌情!”斥候跑到本阵禀报道。 “鸣金让他撤回来!”袁尚心中一紧。 “报!蒋义渠将军被一个红脸敌将斩杀。”又一骑斥候禀报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