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楚汉人才流向论(下)(作者:姚磊) (第2/5页)
旧楚集团的覆灭并没有使西楚内部矛盾有所缓和,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这次是项羽的项氏集团内部的矛盾,世人都以为同为项氏应该利益息息相关,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而项羽更是重用项氏,很难想象项氏会因为内部矛盾而投靠刘邦。但是事实俱在,项伯早在鸿门宴就和刘邦约为婚姻,对刘邦百般维护(52),后来又接受张良贿赂,为刘邦请汉中地(53)。楚汉时期屡为刘邦谋(注解9),后被刘邦封为射阳侯,功表中排14位(注解10)。其实在项梁死后,项氏缺乏一个足够威望和才能足以统率项氏家族的领袖。在旧楚集团的压制下,项氏尚能团结在才能出众的项羽帐下,但是大局以定下,辈分高于项羽的项伯,在项梁时代就独当一面的项它是否服从项羽是个问题。显然这些项氏是因为内部的派系为刘邦所用,项伯在西楚作为左伊位高权重犹勾结外人,显然出自于内部争权夺利,欲挟外敌以自重,而项庄听范增之言欲杀刘邦丝毫不给项伯面子亦显示项氏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学者张正明指出“族权与王权又对立又统一,构成了楚国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主要矛盾。就王权来说,对族权是务必严加控驭的。当族权与王权协调时,它是王权的肱股,族长奉职于庙堂,族兵效死于疆场。反之,当族权与王权敌对时,它就是王权的祸患,族长可能成为政变的主谋,族兵则可能成为叛军的主力了。”(54)。由此可见项氏的内部纷争亦是人才外流的一个原因。有史可考的尚有项襄,在汉二年,曹参攻定陶时投靠了刘邦,被刘邦封为桃侯,并赐姓刘,其子刘舍还在景帝时为丞相(55)。除此外尚有“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56)。 总上所论,西楚集团的内部矛盾亦是导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4,西楚集团的内部松散决定了人才的外流 项羽驱逐怀王后建立西楚王国,西楚王国从建立起内部就纷乱不止,派系繁多,势力盘根错节。所以项羽的西楚王国冒似强大,实则不堪一击,几乎都是靠项羽一人硬撑下来,这点鲜明的对比就是楚汉期间的胜利几乎都是项羽亲征的结果,而其他战场不是战败就是投降,这里除了项羽的个人能力外,内部的松散亦是很大的原因。 首先,项羽在西楚建制方面,亦有其恢复旧楚制度的一面,亦有适应新制度的一面,学者卜宪群指出“楚汉之际楚制的复活与楚旧制相比也略有变化......项氏还设郎中,都尉,司马,将军,上将军,郡长等......项氏的分封制当为楚旧封君制的扩大化,可视为一种新楚制。”(57)。项羽恢复旧楚制显然有拉拢旧楚势力以及地方势力的意图,而采用新制度则是为适应新的局势来加强中央集权,典型的例子是在西楚王国采用郡县制度。从西楚的建立开始项羽就在走钢丝,在新旧势力之前徘徊。连接不断外部的战争也使得他无法完成一个由松散集团到强力集团的转变。 我们来看项羽建立西楚王国后重要的官职安排:令伊(楚官,相当于宰相)灵常,右令伊项伯,左令伊吕青,柱国(楚官。相当于总理大臣)陈婴,柱国项佗(后期任),大司马(相当于军事总长)龙且,大司马周殷(后期任),大司马曹咎(后期任)(注解11)。看西楚重要职务的安排,亦见西楚内部的繁杂,陈平曾指出“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锺离眛、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58),西楚人才的关键问题被陈平看的一清二楚,项羽缺少骨鲠之臣,所以陈平的用金子收买分化西楚君臣之策才可以有效进行。身居西楚高位的大多是各个派系势力的代表。八个西楚重臣,只有三个大司马是项羽的心腹,令伊灵常不知其何来历,从姓氏灵或是地方势力的代表(注解12);项伯,项佗亦是项氏家族各个势力的代表(注解13);吕青,陈婴是起义军元老。从结局看除了龙且,曹咎战死,其他六位后来皆投靠了刘邦,从这可以看出西楚王国内部四分五裂,各有势力,没有多少向心力凝聚力可言。 西楚内部上层存在派系纷争,同样下基层地方势力亦是异常庞大。楚汉战争期间,多数地方势力参与战争,如萧公角抗彭越,被彭越所杀(59);楚将军薛公于东阿被彭越所杀(60);柘公王武等人(注解14)投降刘邦,又反,被曹参;灌婴击破;留公救齐亦被击破(61);楚将公杲在鲁北被灌婴击破(62);项羽使薛公、郯公复定淮北,郯公在下邳被灌婴击破,薛公被杀(63);终公守成皋,被刘邦所破(*)等等。楚制度中公者即为县令(注解15),以上所叙述的诸公未见其功绩,却在楚汉战争中或处于战事之关键或属于重要之角色,估计是地方势力,项羽不得不在一定的时候所依靠他们,而他们或是能力不足或是随风倒,亦可证实西楚国内部基层之松散。 西楚王国内部集团的松散,使其缺乏足够的向心力,凝聚力,不但对外作战效率低下,而且其内在成员亦无同舟共济的精神,存在胜则挟敌自重,败则各奔东西的局势。由上所论,西楚集团的内部松散亦是导致其人才外流的根源。 5,刘邦与西楚集团的关系决定了人才的外流 从上面的论述我们知道刘邦的丰沛故人集团是个严密的利益性集团,故项羽想分化瓦解刘邦集团难上加难。反之,刘邦却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用其出身楚集团,和诸多西楚权贵有交情而对其分化瓦解收买。 典型的如项伯,正是因为张良曾经和其有过命交情被刘邦收买。同样楚汉时期另有两个事例不容忽视,汉二年四月,刘邦兵败彭城,项羽手下大将丁公“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戹哉!”於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65)。据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记载宁陵侯吕臣的功劳有一项:“为上解随马”(66),学者周骋怀疑其人就是苍头军领袖吕臣,因为“所谓解追兵,无非是与追击者套交情,而能如此者,肯定是大有面子之人。在当时的情况下,有此面子者,也只有陈胜、楚怀王的老臣吕臣能办到。”(67)。从这个两个例子看,刘邦和西楚集团内部权贵有藕断丝连之关系,并利用这种关系多次在自己危机时救命,而西楚内部集团的松散亦使这些西楚权贵们乐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种两方之间的交情,甚至刘邦战败时,不少刘邦的将士暂时寄居在项羽那里,转而又投奔回来(注解16)。而项羽势弱时,这些人凭借和刘邦的老交情或恩惠又重新转变立场,改做刘邦之臣,可谓是万全之策。 由此可见,刘邦出身于楚集团,与西楚集团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使得刘项就算对立,其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