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_楚汉人才流向论(下)(作者:姚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楚汉人才流向论(下)(作者:姚磊) (第4/5页)

的炉火纯青,几乎瓦解了项羽的全部势力。

    刘邦对人才的运用并非是单方面的收拢利用,而是利用加控制。楚汉时期各个势力如墙头草,根据不同的利益随风倒,而就算是自己的亲信也难保不会背叛自己。刘邦在控制这些人才方面煞费苦心。刘邦对人才的运用有如下原则:一,大量任用,只要有才能的人,均放手使用,使其有发挥的余地,如韩信,陈平,俪生,英布;二,时刻警惕,对有可能坐大威胁自己地位的人,刘邦时时刻刻都保持高度警惕,时刻加以控制。如怀疑萧何,多次收韩信兵权。三,在各大同盟势力安排自己的亲信加以制衡,如在彭越势力安插亲信俪商,派刘贾协助彭越作战,明则帮助彭越,实则控制彭越,又如韩信带兵打仗一直有自己亲信曹参部跟从,而韩信副手有自己亲信孔将军,费将军担任。四,建立以自己丰沛故人集团为中心的政权,刘邦在楚汉战争期间就确定了以丰沛故人集团为核心的政权,汉朝最重要的职务三公基本都是丰沛故人集团的成员所担任。

    经过刘邦的种种努力,这些人才终为其牢牢的控制,使墙头草们再难随风倒。

    4,刘邦的用人缺失

    历代研究者多称赞刘邦善于用人,其实刘邦的用人缺陷亦是不少。总结起来大概有两处。

    第一缺陷是慢而少礼。陈平曾指出士廉节者多不归附刘邦。从历史根源上看,刘邦向来流氓作风,早期即“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74),这种慢而少礼的态度曾经使不少人才不愿意归附,如魏王豹“今汉王慢而侮人,骂詈诸侯群臣如骂奴耳,非有上下礼节也,吾不忍复见也”(75),甚至引发刺杀案,贯高、赵午等十馀人“今怨高祖辱我王,故欲杀之”(76)。

    刘邦的慢而少礼在当时是公认的陋习,如萧何语“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兒耳”(77);如四老语刘邦“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78)。

    刘邦的慢而少礼无疑也给自己带来人才不愿意归附等多种麻烦。

    第二缺陷是多疑猜忌。关于信谗多疑,在有些方面可以使刘邦提高警惕,防止君权外泻。但是也带来不好的影响,如刘邦无端怀疑萧何,造成君臣纠纷;如刘邦因为陈豨宾客盛甚而起疑心,造成陈豨背叛;如因为刘邦的猜疑使得英布韩王信,卢绾都纷纷背叛,甚至临死之前欲杀连襟樊哙。刘邦的多疑猜忌也使得刘邦终生都处在平叛之中而不得安生,导致刘邦的手下纷纷背叛。

    5,刘,项的用人优劣之比较

    楚汉期间,刘邦,项羽双雄并立,使得整个楚汉期间的人才流向实际上也是刘项之间的人才竞争。所以有必要比较其用人优劣。

    两人在用人都有优势的一面和劣势的一面,刘邦优势的一面体现在比项羽更老辣,更懂的人心需求,通达人情世故,并且善于驱使驾御人才为己所用,多方面的利用一切办法拉拢利用人才。刘邦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对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刘邦劣势的一面体现在慢而少礼,多疑猜忌,使得不少贤能之士,好礼之士,道德高尚者,清谈名流者不肯效劳,而猜疑亦使其手下离心背德。

    项羽优势的一面体现在比刘邦更具有人格魅力的感召,使得众多将领以及普通士卒皆效之死力,在战争上无往不利。项羽的个人能力也让敌我双方信服,其略施恩惠就能做到恩威并用,使其归附人才死心塌地。另项羽恭敬爱人,礼贤下士更是得贤能好礼,品格优良的廉节之士的效劳。项羽劣势的一面体现在不能发挥属下的独立性,不能全面利用拉拢人才。这样就使得很多人才流失到敌人那边,水至清则无鱼。而其个人能力太强,事事亲躬又使属下对其严重依赖,无法独当一面。

    楚汉时期,刘项的用人手段各有优劣,各有其称赞的一面,亦有其不足的一面。总体说来刘邦的老谋世故略胜项羽的血气方刚,最大的利用了人才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而竭制了人才对自己不利的一面。

    五:结论

    整体而论,楚汉时期人才的背楚亡汉其决定于当时的客观局势,无论其表现在项羽不肯封爵行赏还是表现在项羽不肯用效,甚至项羽用人唯亲,其根本所在不是因为项羽小气,刘邦大方。而是在于天下大势决定项羽已经无地可封,无爵可授;在于西楚内部的派系势力使得权贵势力位于高位,地方势力把持基层,使得项羽无法重用心腹,提拔贤才;在于刘邦与西楚权贵的老交情以及西楚内部权贵的内杠,使其勾结外敌,随风摇摆。

    总而言之,楚汉时期人才的背楚亡汉是个普遍的现象,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前人把其归于领袖的用人态度以及手段而没有从天下大势,实际背景去探求,显得太浅薄,太片面;失之简单化,脸谱化,无助于对历史真相的研究与探索;也难以解释清楚全部资料所隐含的矛盾性,复杂性;更没有理清历史资料的前因后果与人物之前隐含的复杂的关系。放眼整个历史进程来探讨这种人才流向的根源方或则可以借一管而窥全豹。而笔者做的仅仅是一个开始,希望有识可以给一个更合理,更具体,更全面的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30)(41)(73)史记《高祖本纪》

    (2)(12)(31)(52)(56)(59)(60)(68)(69)(70)(71)史记《项羽本纪》

    (3)扬雄《法言义疏》

    (4)史记《淮阴侯列传》“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

    (5)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兵初起,以卒从项梁,梁死属项羽为郎中,至咸阳亡从入汉,为连敖典客,萧何言为大将军”

    (6)史记《淮阴侯列传》“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

    (7)史记集解张晏曰:“郎中,宿卫执戟之人也。”

    (8)安作璋《秦汉官制史稿》附录之王克奇《论秦汉郎官制度》

    (9)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汉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沛公立为汉王,拜婴为郎中,从入汉中”

    (10)(28)(33)(47)(77)史记《淮阴侯列传》

    (11)史记《陈丞相世家》“说魏王不听,人或谗之,陈平亡去。”

    (14)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