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帝国之威-尊严级战列舰 (第1/2页)
第一次全球战争中的精彩表现(八丈岛海战,日德兰海战),威力巨大的火炮,坚固的装甲,以及航母还没有机会崭露头角,这些都让战列舰成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海上霸主,成为了决定海权的主力舰。各种“新概念”武器都无法动摇战列舰的地位,更无法取代战列舰的地位。 从本质上讲,《松江条约》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限制各海上列强建造主力舰,以此限制海军军备。在条约中,被限制得最为严格的就是主力舰,从排水量,火炮口径,总吨位等等方面对主力舰都做了限制。而在条约期间,各海上列强并没有放弃发展战列舰,而是利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在条约的限制范围之内建造更强大的战列舰。 要想不超出条约的限制,同时又能建造出完全超越老式战舰的主力舰的关键技术是动力。没有强大的动力,就无法设计出足够强大的战舰来。因此,在一战后期,各主要海军强国都在加速研制新的动力系统,而很多连二战时没有用上的“新概念”技术(比如电力推进系统)都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 唐帝国最先研制出超高压锅炉(当时动力技术的关键,而这一成果也被应用到了后来所有的大型战舰上),在06年就完成了大部分的设计。当时,四艘已经有23年舰龄的战列舰即将退役,而唐帝国海军还有3万吨的战列舰吨位余额。因此,海军在06年年底向几大造船厂发出了招标书,要求按照条约规定的上限,建造一级新的战列舰,一种比其他各国海军所拥有的战列舰都要强大的新式战舰。 这一设计工作很快就交由广州造船厂具体负责(广州造船厂一直是帝国海军战列舰最大的承包商),详细的设计工作在08年中期就完成了。随即海军开始审核造船厂提交的设计,在年底提出了几项修改意见。设计最终在08年中期完成,而海军也在当年年底向内阁政府提交了新战舰的建造计划,10年三月,第一块钢板开始切割,同年十月,战舰开始铺设第一条龙骨。 在主力舰的建造方面,帝国海军一直是非常谨慎的。帝国海军的一惯做法是,要么不造,要么就要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战舰,至少要保证战舰在服役期间不落后,可以对付所有敌人的主力舰。因此,在设计上“尊严”级战列舰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同时预留出了足够的改进空间,好为今后安装更好的武器留下余地。 从整个设计上来看,“尊严”级是非常超前的一种战列舰,按照海军的要求,要在33000吨(标排,满载是42000吨)的舰体内容纳下三座360毫米主炮炮塔,可以航行10000海里的燃料,足够完成两次海战的弹药,安装足够强大的装甲,还要让航速达到30节,这几乎是难以完成的。最后,船厂的工程师几乎完成了海军提出的所有要求,而归根结底,就是当时帝国海军拥有最先进的动力系统。 新战列舰主要有三个指标,一是火力,二是防御,三是速度,四是续航能力。 火力方面,海军没有特别要求什么,只是必须得装备能够在12海里距离上击穿敌人战列舰主装甲带的主炮,同时得留下足够的改装空间,好为今后安装更大口径的主炮打下基础。因此,广州造船厂仍然用的是360毫米主炮,这要比当时其他国家使用的356毫米主炮的威力大一些。为了达到海军的性能要求,新主炮以扩大药室容积,增加******,延长炮管来提高炮弹的初速,同时由弹药工厂设计新的穿甲弹,以此达到提高火炮威力的目的。 防御方面,战列舰的主装甲带必须要能够承受住12海里外射来的356毫米穿甲弹。这是一个不低的设计要求,如果沿用以往的装甲钢板的话,恐怕“尊严”级的排水量就会超过5万吨了。为此,帝国海军还专门拨款,让三家钢铁厂研制新的装甲钢。也正是如此,“尊严”号才能够在控制住排水量的情况下满足海军提出的防御要求。这实际上也正是帝国强大的工业发挥的作用。相比而言,日本因为没有这一基础,结果造出了“大和”这样的变态怪物出来。 速度方面,海军在放弃了战列巡洋舰(在战争期间设计,战后准备建造的一批战列巡洋舰已经被撤消了)之后,帝国海军就提高了对战列舰的速度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