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帝刘备_第四章 立威(上)第一更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立威(上)第一更 (第1/2页)

    刘备志得意满,迈出了他为政的第一步。是以这一个春节,极为热闹。卢毓在家中也只有自己一个人,便被刘备唤过来了,至于典韦么,他就住在刘备家里。自然是与他一起过年了。年后他决定重组县兵队伍。现任县尉他一个也不熟,而且马上也要到任了。为免刘基抢先派出属官任涿县县尉,他决定春节一完就先拜典韦为县尉,典韦曾为中央卫戍部队的低级军官,有这个资格。至于张飞,他已经不是一厢情愿的认为他可以在涿县为所欲为了。县尉这个职位很重要。涿县在刘基的眼皮底下,他现在也不能乱来,先辟卢植为主簿,再辟张飞为功曹吧。还有周禹等几个,到时把他们都到县衙挂个名,或任他们为亭长都可以,这样他们有时候做事也方便些。

    新年之后,涿县百姓又发现城外亭中又有告示张贴了。聚拢过去一看,原来是说上年底丈量土地工作已经完成,接下来将确定田地的厚薄等级,而后按实际面积及收获征赋税。除国家所明文规定之田地赋税外,其他一律废除。

    西汉文景之治时,天下凋败,民力艰难,是以两任皇帝无为而治,田赋更是三十税一,以恢复民生。最后天下大治,到得汉武帝手中,连年征战,军费开支太大,国库虚空,便改成十税一。到得东汉方立,政府无钱财,田赋也是十税一。建武六年时,又下诏行西汉旧制三十税一。课征办法就是按亩定税,以几年的平均收获量再乘以税率。到了章帝年间,又变了。朝庭把天下土地按肥沃厚薄分为上中下三等,而后再对收获量课以三十税一,再又设立一种赋收,就是田地除了按收获量来课税后,再按田地面积来征收税收。这样一来,田赋差不多达到了十五税一。而后便一直延续到现在。

    要说太平盛世,这十五税一,也能活下去。只是现在朝政混乱,这赋税之间,可钻的空子便太多了。地主豪强在不停兼并土地的同时,与地方官员勾结,把自己的田地面积以及等级大肆篡改。上等良田改成下等,万亩改千亩。这等事情常有发生。这便导致了东汉末年中央政府赋税大为流失。如果搞一个全国可耕面积统计的话,皇帝会发现,这可耕良田正在逐年减少。是的,不错,全国大地主都在隐瞒可耕田地的面积,这耕地面积它能不减少么。

    各地这样一来,那地方官的征税工作便不能完成,上年你征多少,今年便减了许多。中央政府能同意么?而地方官多是地主豪强阶级出身,大多与当地豪强同流合污,沆瀣一气。那完不成任务,怎么办呢?好办。巧立其他名目,向老百姓课以重税。又把老百姓的田地等级以及面积乱改,只能改大改好,不能改小改差。这样一来,大地主的赋税反而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了。百姓负担不起税收,自然不愿意,但又能怎么样?自古民不与官斗。既然不能反抗,那摞挑子总行了吧?于是百姓不干了,这田你们谁爱种谁种,反正我是不种了。结果,百姓不种田,那么就只有两种方法生存。一种就是自愿将田地献于大地主,然后自己成为地主的佃户,地主总不能自己去种田,他也要靠佃农的。是以对佃农还算可以,没有搞外面那一套。但也只是让他们能活得下去罢了。百姓最是善良,他们要求也不多,能活下去就行了,再苦再累也行。二种就是百姓拖家带口,集体逃亡,成了流民。黄巾大起义,多半都是活不下去的流民参加的。这朝庭,这官府,已经是逼得他们忍无可忍了。

    这已经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地主兼并土地,偷税漏税,地方官转嫁赋税到老百姓头上,老百姓不要田地,归附地主或流亡,而后地主又兼并无主的土地。反复如此。越演越剧。到得现在,社会矛盾已经很尖锐。就像涿县,百姓与地主官府之间,可以说是强烈对立,表面上一切平常,但暗底里却是暗流涌动。

    刘备若是想牢牢控制涿县,想在黄巾乱时一呼百应,便只能化解这个矛盾,获得老百姓的拥戴。无疑,这一步他走对了。

    光和四年春二月,刘备上报刘基太守,任典韦为涿县县尉,掌管涿县治安捕盗。又辟卢毓为涿县主簿,张飞为功曹,负责目前的田赋任务。周禹彭军陈益张逸为涿县掾史,他们也只是挂个名,不怎么办事。刘恒刘恪以及刘德然,刘备让他们任乡长。县下面的行政单位百户一里,十里一亭,十亭一乡,这乡长也算大大小小是个管人的了。乡长名秩或啬夫,让刘恒他们去乡间任职,就是要他们严格执行自己的收税制度。省得自己在上面瞎忙,下面那些人阴奉阳违,那就是白忙了。刘恒刘恪素来听自己的。刘德然性格虽然迂腐,但也嫉恶如仇,不用自己说,他也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