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帝刘备_第三十四章 北海郑玄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北海郑玄 (第2/2页)



    郑玄乃孔子门徒郑国之后,天姿聪颖,比穿越过来的刘备还要牛叉,八九岁就表现出了卓越的算术天赋,一般的大人比不过他说不,就是士子不是专门学术数的也不是他对手,十二三岁就能讲述背诵《诗》,《书》,《礼》,《易》,《春秋》五经了。同时还喜欢钻研天文学,会观气象风向,真是天才少年啊。郑玄十六岁的时候,便因精通儒家典籍,又写得一手好文章而扬名郡县,被视之为神童,十八岁的时候,因为家里贫穷,迫于生计,郑玄出任乡佐,也就是后世的副乡长,郑玄在任上勤恳认真,忠于职守,被郡守赏识,又爱郑玄之才,后来郡守亲自主持了郑玄的冠礼。

    只是郑玄心不在仕途,只想一心向学,当时很牛叉的名士,与李膺齐名的党人杜密为北海相,见了郑玄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材,便把郑玄调至北海国任郡吏,郑玄所拜的老师有第五元先,张恭祖,陈球等等,都是当时名著一方的大学者。到了三十岁之后,郑玄的学问在山东已经是首掘一指,无人能出之其右了。当郑玄觉得关东已经无人可以指教他的时候,他便又通过好友卢植,入关中拜大儒马融为师。当年郑玄为明经学,表节cao,往来游学于幽冀青兖并豫等州,遍访大儒请教学问,卢植就是那个时候与他结识的。马融是当时全国最著名的经学家,大学者,他的事迹就不说了。郑玄拜马融为师后,埋头苦学,但三年不为马融所重,后来因郑玄精通算术,解决了马融的一个问题而被马融看重,于是经常亲自指导他的学问。四年之后,郑玄学成归家,马融长叹:“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可见郑玄在马融心中地位之重。

    郑玄回乡讲学,弟子数百上千,好生兴旺,只是好景不长,党锢之祸连续暴发,第二次党锢之祸中,李膺杜密与二百余士人学子被皇帝下狱处死。全国各州县下诏严查党人,诸党人之门生故吏父子兄弟居官位者,一律免职就地禁锢。至此宦官大获全胜。郑玄曾为杜密故吏,自然也受到“厚待”被视为党人,被禁锢于家中。到今年中平元年黄巾乱起,皇帝刘宏下令释放党人,郑玄已经被禁锢十四年,已经58岁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就在郜首穷经中飘然而逝。而这十四年间,郑玄闭门不出,苦研经学,遍注典籍,注释著书几百万字,创立了郑学,享天下盛名于世,求学者不远千里来投,门生弟子无数,被天下士人许为“经神”,为中国经学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就是这么一个人,坚持气节,自从党锢之祸后便对朝庭彻底失望,州郡征辟,举贤良方正茂才等十几次,皆推辞不就,朝庭公车征左中郎将,博士,赵相,侍中,大司农等职,皆未就职,一生未仕,不愧为真正名士。晚年郑玄困绕于黄巾之乱,迁至徐州北海隐居,后来官渡大战时袁绍为壮军势民心,争取士望,胁迫郑玄随军,郑玄无奈抱病而行,行至半途溘然而逝,传奇的一生宣告结束。

    而现在的郑玄,被解禁后,正准备开始新的生活。他,会北上相助年轻的刘备吗?

    刘备左等右等,不见卢植派人前来,却等来了一封书信,不由大为失望,待打开竹简匆匆一览,却是大喜欲狂。早在洛阳求学之时,便闻北海康成公大名,后得恩师卢植相告此公为自己师伯,便心所向往之。这么牛叉的人物,现在老师卢植居然推荐给自己,还言已经去信与康成公,让刘备自己准备,延请时千万别失了礼节。哈哈,刘备抱着竹简一顿狂亲,爱死老师卢植了。

    冷静下来的刘备稍微一想,便决定自己亲自去北海恭迎郑玄,自己麾下止有数人,典关张为武将,怕失了礼仪分寸,简雍刘德然又身份太低,思来想去,还是自己这个广阳太守,广阳亭侯,便宜的师侄去相请郑玄,即显得重视郑玄,自己身份也好与郑玄说话。

    既然这么定了,刘备便传召众人议事,众人听得刘备欲亲去青州相迎大贤郑玄,不由都惊掉了下巴,大喊不妥。简雍刘德然言刘备一郡之守,逃离职守跑到北海去不像话,典关张众将却是担心一路上盗贼四起黄巾纵横不安全。却皆被刘备否决了。刘备说自己在广阳也是个摆设,政事自己没有怎么管,整日里也只是练练兵,至于安全,刘备说自己带个五千人马上路,还不知道哪路蟊贼不开眼敢找他的麻烦。此时刘备威信已显,众人闻得刘备讲得有道理,无奈之下也只好从了,而且众人之间,哪怕是典关张之流,也是久闻郑玄大名,如若真请得这位大神到得广阳,自然是最好不过。于是也就都同意了。

    中平元年六月五日,刘备使简雍刘德然与关羽镇蓟县,张飞领军巡视地方。自率五千部曲,命刘恒刘恪兄弟备重礼相随,一路直奔青州北海,相迎郑玄北归。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