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帝刘备_第五十六章 刘备的民族政策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六章 刘备的民族政策 (第2/2页)

关系最划得来。无他,汉人只要自己部落听话,按规矩办事,他们是不会干涉自己部落内部事务的,那么,自己就在乌桓族里当一个土皇帝,何乐而不为?而如果成为了鲜卑人的奴隶,或者侥幸在草原上活下来了,那以后,冬季,或者天灾了,怎么过?还不是一样要打进长城,来抢汉人,现在幽州的刘备这么厉害,这一二年,鲜卑人来抢掠的,都是死伤惨重,没有得到什么好下场。而自己部落,则仍然可以与护乌桓校尉友好的交换自己部落所缺的物品。难道自己脑袋傻了,要去跟着鲜卑人混?

    要说,刘备的打一巴掌给颗甜枣政策还真起了作用。最起码,乌桓人就被他哄得乖乖的了。一直没有闹什么事。当然,主要是刘备的一系列收买人心的动作,把直来直去的乌桓人给感动了。

    首先,征发乌桓人当兵时,军饷按实给发,并且汉兵拿多少,他们一样也拿多少,有战功时,一经核实,立马奖赏。这就保证了一个“公”字。有句话怎么来着,不患寡而患不均。就是说,不怕你分得少,就怕你分得不均匀。

    以前的乌桓人,不但被经常征兵不说,而且在待遇上面,比汉兵也是差一个等级,升迁,奖赏,都比汉兵要差,这让自认武勇不亚汉人的他们如何服气?所以,那年征三千乌桓骑兵讨西凉的时候,丘力居便率了族人一哄而散,反而投了渔阳张纯张举,造反去了。

    如今刘备来了,他对乌桓人,在全幽州境内,明确了自己的态度。愿意内附的,遵守汉人法律的乌桓人,在各项待遇上,享受汉人的“国民待遇”,而且还有优待,比如兵役,汉人就有服兵役的法律,但乌桓人可以不用遵守此条规定,刘备征兵,待遇摆在这里,你们爱来来,不来拉倒。但要是不听话,私通草原鲜卑人,残杀汉人的,一律族诛。

    刘备的态度很简单,也很强硬,你们少数民族,政策我放宽一点,你们自己内部的事情,比如酋长选举啊什么的,自己内部处理,我不干涉你们部落内政,但你们要听话,在大体方向上,要遵守汉律,否则,有杀错,无放过。

    其次,实行文化教育。少数民族几个识字的啊?刘备派了无数郑玄,蔡邕,卢植的门人弟子,前去乌桓部落传播文化。美其名曰:教化众生!

    自从董仲舒搞那个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后,三纲五常被正式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然后就是仁义礼智信五常,这套东西一提出来,使得封建社会的大一统局面正式形成,汉武帝虽然行事不按这套,但仍然是非常喜欢,为何?因为他愚民啊,用来统治臣民,那是最好不过的工具了。事实上也没有错,这套东西,一直在中国大地的传播,不管王朝更迭,它无比顽强的生存了下来,延续了二千多年,直到满清的灭亡,直到新社会,秉承并遵守这套东西的人,大有人在。可以说,三纲五常,是深入骨髓的刻在了中国人的心里面。

    这个时候的儒生,又讲究立德立功立言,那么,去教化外族吧,使那些蛮夷知礼仪,明道德,懂教化,这可是孔夫子及他的弟子们一向提倡的啊!于是,一帮五经读傻了的书生们便兴冲冲的都跑到蹋顿所统领的部落,开始他们的传道生涯。

    当然,除了四书五经,各种技术理论是不能私自传播的,发现一个,处罚一个。至于兵书,笑话,这个时候的兵法,只有上层精英才可以学到,兵书么,别看刘备拜在卢植门下,正经的兵书,刘备也是见得不多呢。

    刘备还下了命令,让汉字汉话学得快的,可以提前申请加入汉人籍,可以与汉女通婚。这就项命令,便让乌桓人喜不自禁,这个时候的汉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最高贵的民族,这个荣耀,怎么能让乌桓人不喜欢?他们从小到大,生活在草原上,四处迁涉,风沙中成长,吃够了苦头,如今入了汉籍,便能有自己的土地可以耕种,有自己的房子,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不用再担心冬天没有衣食,不用担心缺盐少油,不用担心没有自己喜欢的铁器,这样的日子,谁不喜欢?

    这招,刘备挺阴的,可想而知,这样同化下去,百十年后,还有没有乌桓人都不一定了呢!

    刘备想得很清楚,要彻底消除草原民族,不是杀戮,而是同化,用伟大的中华文明,去同化,去揉合,这样,到时候大家都衣冠相同,讲礼仪,着汉服,说汉语,写汉字,都以汉人自居,那么,还会像平时一样,自相残杀么?

    PS:A签了,慢慢写吧,这阵子没精力,请大家原谅,看表现吧!不敢要求大家了!感谢大家的支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