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皇帝刘备_第六十八章 天下大同(中)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八章 天下大同(中) (第2/2页)

得厉害。。。。。。”

    原来,王横是晋阳人,少有名声,被举孝廉后入京为郎官,后来也是一时冲动附于御史之后上书弹劾宦官,于是,被发配到这平城来了。

    平城其实不小,按说,作为一个要塞,它也应该挺坚固,可惜,随着平城人口的逐渐减少,中央政府又没有拨款,连年战火下,平城各处城墙,也就渐渐破败了下来。这还是平城父老知道城墙关系到自己的身家性命,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努力修修补补之下的结果。

    刚开始,王横对平城还挺向往,当年汉世宗武皇帝发汉骑十万,令卫青,霍去病分击匈奴,卫青军出定襄,霍骠姚则自平城越阴山,出击二千里,封狼居胥,禅于姑衍,临瀚海而还,打得匈奴远遁,漠南自此无王庭。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每一个汉人都值得自豪。是以,王横上任伊使,便对平城这个特殊的地方,有着莫名的情感。

    谁知道,跑平城来一看,坏了。这偌大的平城,居然只有区区不到两万人,而且,还多是老弱妇孺。城防等各处也都是年久失修,护城河倒是挖得挺深挺宽的。可城头上许多地方长满了野草青苔,也没有人管。仔细找人一了解,明白了。

    漠外匈奴,鲜卑,总是有事没事,喜欢越过边境线,往大汉内部sao扰一番,这已经成为了他们的习惯。当然,这都是小部队,要是大部队的话,估计便会全面开战了。不过就算是这样,也搞得平城人心惶惶,无心生产。你想,农田啊,菜地啊,都在城外,许多农民也住在城外,我种个田,收割下粟,麦子,刚下地,那鲜卑人就来了,见东西就抢,见人就杀。人家骑马,来去如风,等平城官兵累死累活的奔到了,连烟尘都看不到了。这日子,能活吗?

    于是,自东汉以来,渐渐有人不断迁离平城,有钱的有能力的,各使手段,投亲戚啦,到别的地方去做小生意啦,剩下来的,除了家中青壮战死沙场的老弱妇孺,就是故土难离,死也要死在平城的一些人了。

    平城也不是没修过,只是,依靠郡县的力量,又能修补成什么样呢?平城人,除了出点小钱,再有一把子蛮力,便也一无所有了。城墙上的青苔,杂草,县吏说得好,那青苔滑不溜手的,鲜卑人攻城时,让他们自己滑下去摔死省事。

    人口少,青壮少,有钱人家少,因为随时要面临战争,来往商队也挺少,一大堆的问题让王横很是纠结,不过,他最关心的不是到时如果收缴税赋,而是如何能够把这看起来很容易攻破的平城给守住。这不但关系到自己的小命,还关系着平城几万人的生死。

    王横和县尉,几个掾吏合计了几天,想出了几个点子,首先城北最远五十里处,开始设置隐蔽岗哨,每五里设置一处,一直到平城,若是有夷狄来犯,立即举狼烟为号,好让平城做好防备。然后命令平城百姓,居于城外的,每个村落中,都挖掘大量地道,只要看到狼烟,立即坚壁清野,人全部落入地道,静候官兵通知。

    这样一来,百姓能够得到最大的人身安全保证,而就算鲜卑人来了,也抢不走太多东西,最多搞搞破坏好了。而汉人,最不怕的就是破坏,只要有双手,勤劳善良的人们,一样可以重建家园。

    而有了烽火报讯,平城的压力也大为减轻,于是,除了必要的守城士卒,其余县兵,通通解散回家,没必须一天到晚待在岗位上了,给他们放假,没老婆的去找老婆,有老婆的去造小人。然后,农忙的时候,也可以帮助家中做事。

    大汉的兵役,分为正卒(负责中央政府之防卫);边疆戍守和更卒(地方劳役)。正卒是为期一年,边军的话是天下的适龄人,轮流值边三天,更卒就更好理解了,一年一月,地方青壮轮换来。那平城地处边地,应该是有边军的,只是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地方混乱,这轮值的人,也会钻空子,那些富家子弟,公侯之后,哪里会肯来这种苦寒之地受罪?于是,便出钱,一天一百钱,以好免去这戍守之苦。最早,官员收了钱,把这钱给那些贫苦人家,让他们来替代这些出钱的人来边塞戍守,这样,好歹还是有人来。到得近些年,天下乱成一锅粥,负责这事的官员,见没人管,估计这钱也就自己吞墨了,然后人也不派了。

    等于平城现在,军事力量就是靠地方上的更卒。这没了正卒,又没了戍守军,平城百姓苦不堪言,都去当更卒了,谁来从事生产?可不去更值,这平城又谁来守?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