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国青之旅(一) (第2/2页)
月13日之前书面来函回复。 “啊,真够麻烦的。”接到通知的某人,摇着脑袋说道。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出发去北京了,刘斌对于这次北京之行还是充满期待的,这届国青队可是有当红炸子鸡陈江华和当年在圈中更被看好的中国便士韩硕以及充满喜感的苏伟同学和加上一脸欠扁相的周鹏同志,大概因为比较重视的原因所以成材率相当之高。 中国球员希望引起NBA球探的注意,无疑国际赛上的表现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拿下这个历史注定的亚青赛冠军,然后参加2007年塞尔维亚世青赛以此赚取自己的国际知名度,这是刘斌对自己这次国青之旅的既定目标和期待。 除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和曝光率外,成为国青队球员将会获得更多顶级篮球训练营的邀请,要知道国青队的球衣赞助商就是耐克同学,耐克全球峰会,乔丹训练营想想就流口水啊。 在全国性青年联赛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在媒体版面都留给国家队和CBA联赛的情况下,你能够做的就是尽早的进入国字号球队,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积累属于自己的名望值和建立更高层次的人际关系网。 职业联赛本身就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商业机构,没有价值的产品很难产生利益的。 要知道一个球员在一场水平低的比赛中拿下100分是不会被NBA球探特别关注的。 刘斌很早就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就算带队拿下全国青年联赛冠军,都比不了一篇《纽约时报》的评价。
2003年获得全国少年篮球甲,乙组双项冠军的主力控卫是谁?是辽宁队的杨鸣(当时报名年龄1988)。 但当年最火的球员是谁?是报道中为姚明传球的人。 是那个以后会占据U18国青队得分榜,助攻榜,抢断榜首的陈江华。 如果你翻看刘炜的资料册,你会发现一段和陈江华成长轨迹惊人雷同的事实,一样是国青队中的Ace,王牌球员,一样是在国青队中包揽多项数据榜首的控球后卫,一样会被早早选拔进国家队,唯一有可能不同的无非是所处的舆论环境而已,不过说到底大家都要背黑锅。 在中国篮坛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天赋最好的一批球员早早就会被中国篮协圈走。 在当时青年联赛还不够规范的时候这些国青队成员,基本上很少会全力以赴的打国内的青年比赛,更何况那时候的CBA还没有制定********不得打CBA的规定,所以这些带着国字号光环的青年球员要么早早的进一队坐板凳捞取一定的上场时间,要么只有在比较重要的青年比赛全力以赴,大多数时间以完成国际比赛任务为主要目的,系统的跟随自己所属的地方青年队打全国青年联赛的时间并不会很长,就算出赛也不会全力去打,上面应该有要求他们在地方青年队的时候注意不要受伤。 要知道中国的运动医疗环境可不是很有人道主义精神和治疗水平的,一次大伤有可能就会毁掉一个运动员所有的前途和梦想。 所以用国内的一些比赛判断一个球员的实力,在中国的这种人才选拔培训制度下不是很正确,要判断一个球员的实力只能从国际赛的角度出发。 在这种集中力量选材培养少数精英的青训体制下,国家队自然很少会出现没有国字号青年队队经历的球员。那些没有国字号青年队履历的球员进入到国家队集训名单,一般性的命运就是被这个圈子里的人淘汰掉,除非你有实力让国家队主教练极力推荐你进最后的大名单,同时自己又会做人才有可能进入到这个圈子。 在一切保障国字号利益为前提的制度下,篮协和地方俱乐部有时候也会爆发出惊人的矛盾,特别是那些在俱乐部关系从属上和地方体育局不是很深的私营俱乐部。比如非常轰动的孙悦被征,篮协要征孙悦进国青队,最后奥神俱乐部不放人,结果导致奥神直接退出CBA。 地方球队有时候信心满满的做好新赛季的训练备战计划,最后篮协就过来要人,要的是球队的重要成员,还不是征调去国家队,去的只是青年队,你说懊恼不懊恼? 当然在这种精英式的选材制度下,老鼠屎还是会有的,年龄界限越小的国字号青年队越容易进来一些关系户,在国内这种人情社会的大环境下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