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政体初定,暗流激涌 (第2/2页)
付给了自己的“亚父”。 而项羽也得以拉上王元,将全部心思投入到了军队的招募和cao训上。从平阴渡退回彭城,烈日军的精锐军卒折损甚多,虞子期、王博两部更是几乎连老底子都拼光了。 也幸好当初有着先见之明的项羽,提出了新卒屯田之策,如今不仅刚好从泗水两岸的军屯中收获了大量的新粮。而且,趁农闲时cao练不休的屯田新卒,除了未曾见过血,已经颇有一番令行禁止的精锐模样了。 相信有了烈日军中那些纵横沙场的老卒统带、指导,这些新卒们很快就能成为真正的精锐之师了。 尝到了军屯的巨大甜头,王盛和虞渊等文臣也都是看着库中满当当的新粮笑得合不拢嘴。在烈日军从屯田新卒中择其优者挑走了数千人之后,马上就行文全郡再次招募屯田新卒。 只要服从军令,忙时种地、闲时cao训,就有管饱的粮食,这样的待遇对于泗水郡一些偏远地区的青壮来说还是极有吸引力的。不要忘了,一旦cao训得力被选入烈日军中,那不是有了一条借军功晋身之路了吗? 有了屯田新政之功,不仅迅速烈日军重新恢复到齐装满员的境地,而且屯田新卒的人数不仅没减少,反而增加到了五万之数。泗水两岸又一次开始了新一轮的大规模开恳种植和新卒cao练的热潮。 时间匆匆进入到了八月深秋。项羽借着平日的繁忙也渐渐将叔父逝去的悲伤深深埋藏在了心底,并开始认真的思考将来的天下大事和自己将要采取的军政策略。 范增的本意是现在项梁逝去未久,不宜对政体做太大变动,还是以当初项梁实行的大楚旧制来统治、号令楚地为宜。可是项羽却从一开始就全盘推翻了范增的这个提议。 依大楚旧制,首先需要将王族、权贵们分成上、中、下三等,即所谓的上大夫(上卿)、中大夫(中卿)、下大夫(下卿)。然后依其高下再依次由楚王分派上自令尹、柱国、司马,下至左尹、廷理、司直、癶公、宰、宰尹、大宰、少宰尹等实职。
再加上史官(有左史、大史、右史、正史、史等)、宫廷官和卜筮职官(有卜尹、尹、寝尹、寝令)等。 全盘承接大楚旧制虽然会极大的安抚楚地豪门和士大夫之流,可是一旦施行了这套老旧冗琐,职责混乱不明的政体,那么将来产生的政令混乱、执行效率极低的后果还是会给项羽造成极大的困扰。 按步就班的走叔父的老路,那么可能自己将来也还是会同叔父一样,逃不开宿命的按排。那么何不索性把更好、更适合的一套体制现在就搬出来呢。 左思右想之下,结合自己这一世的实际体悟,项羽决定要将秦人统一后所施行的地方郡县制和中央三公九卿制这种已经在历史中被证明极为有效的制度拿来用在自己治下。 以三公即: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为百官统领。 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太尉,协助皇帝总领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掌监察并帮助皇帝处理政务。 “凡国有大造大疑,通而论之,国有过事,通谏诤之”。三公即所谓的宰相之职,在名义上分别领导九卿。 九卿,即奉常,掌宗庙礼仪文教;郎中令,掌宫廷警卫;卫尉,掌宫门屯卫;太仆,掌宫廷车马仪仗;廷尉,掌司法;大行令,掌诸侯、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宗正,掌皇族事务;大司农,掌国家财政;少府,掌皇帝私人财政及山海池泽之税。 除此之外,还有与九卿地位相当的中尉,掌京师治安;将作少府,掌皇宫、陵寝、道路等工程修建;大长秋,掌皇后的各种事务;太子少傅,掌辅导太子,统领太子官属,这些官员与九卿在一起称为“列卿”。 三公九卿全部由主君任命或罢免,即可以有效的将各种职司分清,也同时可以避免专权擅责的混乱情形,将所有大权有效的集中到主君手中。 在与范增几番长谈后,老谋士也是颇为诧异的看着这个自幼不曾认真研读过几本书的年轻主君,不敢相信这是项羽自己的想法。 接下来的时日里,召集了王元、王盛、虞渊等真正的心腹文臣,项羽和范增等人就新的三公九卿制与大楚旧制的优劣进行了数次长谈和辩论后,最终还是在项羽的一力坚持和王元的大力称赞下定下了以新的三公九卿制为今后项羽的治政体制。 而这也引发了一场新的动荡不安。 当范增和王元等人故做随意的将项羽意欲实施新政的想法试探性的告之了楚地群豪后,因循守旧又身居高位的群臣竟然没有几个对新政有一丝的好感和支持之意。 没有人愿意放下自己原本的既得利益,再去接受、适应一个全新的体制。一时之间,心思灵敏的各郡豪门的代表们纷纷开始了四下的串连与奔走,整个楚地也变的暗流激涌起来。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