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宋朝城市风情之赏心乐事 (第4/4页)
用“小儿队舞”表演,就是为了使赏心乐事的氛围更浓…… 以此观察,宋代城市中的政治性节日,也将赏心乐事这一观念,像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其中。这也是由于宋代城市中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尚奢华、重游玩的风气的抬头,市民们竞相把节日里的赏心乐事作为表现富足的标志。在宋代城市七十余个大大小小的时序性节日、宗教性节日、政治性节日中,莫不以赏心乐事为指归,根本原因正在于此。 尤其是那些传统的节日,从宋以前看,如寒食、七夕等早已存在,但其内容和表现形式均无宋代这样全面、丰富。从宋代以后看,传统节日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均未超过宋代。综观310年来的宋代城市生活,除却战乱、灾害外,传统节日始终被市民当成一种赏心乐事来进行的,而且进行得都是那样雅致,那样井井有条,那样生动,那样入情入理。我们不妨撷取端午这样一个片断来看—— 一入五月,市民们便纷纷涌上街头,争相购买鼓、扇、百索。鼓,都是小鼓,有的悬挂架上,有的放置座上。扇,都是小扇,分青、黄、赤、白四种颜色,但或绣或画或缕金或合色,式样不一。百索,是用彩丝线结成纫的“百索纫”。这些端午节物,其源出于夏至阴气萌生,市民恐物不成,故制作鼓、扇、百索,用来避兵鬼,防病瘟。如百索,自汉代传来,每到五月五日,人们用五色朱索装饰门户以防恶气。宋代市民却把“百索”系在胳臂上,以增祝愿成份,正像一首宋词所道:“自结成同心百索,祝愿子更亲自系著。” 市民们都在被称为“端一”的五月初一那天买来百索,准备在“端午”即五月初五那天馈赠至爱好友。端午虽未到,“节物”却要预先备好。城内每家,竭尽所能,弄来菖蒲、生姜、杏梅、李子、紫苏,切得细细如丝,撒上盐曝晒,大做这种名为“百草头”的端午果子,或者将梅用糖蜜渍浸,做酿梅香糖。端午最主要的是食物,则是从春秋战国时传下来唤为“角黍”的粽子。在汉代人们只是用菰叶裹着粘米,用栗枣灰汁煮熟了吃,其含义“取阴阳尚包裹之象”。因为五月初五正当夏至,寒气渐消,热气将临,人们吃凉粘粽子,最适宜强健身体。 端午吃粽子已成为一种必须。宋话本《菩萨蛮》叙述南宋高宗母舅吴七郡王,将粽子送到灵隐寺布施僧侣即是一证。而且城市中的粽子品种已非常多,有角粽、锥粽、菱粽、秤锤粽、九子粽、松粟粽、胡桃粽、姜桂粽、麝香粽,还有一种把粘米放在新竹筒里,用艾灰淋汁煮,其色如金的筒粽。 市民们还把粽子搭成楼阁亭台式和车船形状,以供观赏。有趣的是,临安习俗认为端午这天为马的“本命日”,凡是上乘骏马,鬃毛尾巴,全用五彩线装束修饰起来,并配上奇鞍宝辔。这些高头大马,华美异常,被牵上街,目的是让市民观玩。 最热闹的是,从五月初一到端午,一连数日,从早到晚响彻大街小巷的卖花之声。据统计,仅端午一早,临安城内外的花钱就可以收入一万多贯。因为市民都买桃柳、葵榴、蒲叶,用大盆把这些花儿植成一团,放置门前,上挂五色钱,排钉果粽,以示供养之意。 无花瓶的人家,也要找个坛子插花。平时无花无人耻笑,惟独端午不能不供养花。一时间,家家都是葵榴斗艳,处处皆闻艾栀香。甚至皇家殿廊上,也环立着数十个大金瓶,插满艾栀葵榴。一阵阵花草的香气和着内廷制作的糖霜蜜果、闪金似的粽子溢流出来的香气,又汇入了一种“杂气”之中,它来自: 红纱彩金盘子中间挂着的用菖蒲雕刻成的张天师驭虎像,左右悬围着的五色蒲丝百草霜,铺在上面的雕刻的蜈蚣、蛇、蝎、蜥蜴等“毒虫”,四周簇拥着的艾叶花朵。这些近似草药的植物混合一处。皇家相信正是这些药草可以驱瘟,市民也相信在这一天采百草制药品,可以避瘟疫。市民往往是自和泥,捏人形,用艾做头,用蒜做拳,塑张天师的“艾像”。端午节,每家门上都要悬挂张天师画像或“艾像”。有首宋词风趣地道出其缘由: 挂天师撑著眼直下觑,骑个生狞大艾虎。闲神浪鬼,辟炸他方远方,大胆底更敢来上门下户。 市民还用青罗做“赤口白舌帖子”,用以辟邪。这种帖子要在五月五日午时写,这样才可以将“赤口白舌尽消除”。中午时分,临安大小人家还都点上一炷香,使全城笼罩在袅袅萦绕的香云中。整个五月的中午,天天香火不断,整个城都变成了一座香城,不知此举出自何典倘从汴京一到端午,都用木条作架,用色纱糊成罩食的食罩,又依此样为小孩做华丽的睡罩这一史实分析,那么点香一举的禳灾去邪的意义是占首位的。 市民不单纯将端午当成一个时令性的节日,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将端午又当成一次娱乐的机会。像清明上坟,倘若是在农村,往往只是祭祀了之,可是在宋代城市中,踏青出游已大大超过了清明节本来的含义—— 千骑万众,轻车飞盖,汇成一条滚滚的洪流,流向亭榭池塘,流向花木盛开的郊外。只见艳杏烧林,碎英千片,芳菲成屏;只觉山色如蛾,花光如颊,温风如酒。市民们寻香选胜,折翠簪红,荡起秋千,踢起气球…… 玩累了就在垂垂柳丝下,万绿园圃旁,罗列杯盘,畅饮饱餐。小食贩们如影随形伴着游兴正浓的人们,大卖稠饧、麦糕、乳酪、乳饼等,可又有哪个不带些“门外土仪”如枣饼、名花、异果、戏具、鸭蛋,还有黄土捏塑成叫“黄胖”的人形泥偶。有人说“黄胖”“两脚捎空欲弄春”,似乎泥玩具也沉浸在脉脉春情中了…… 当夕阳余辉照射在街道上的柳树梢上,游人才进入自己的院落。不少市民是醉步踉跄地走回来的,以至通往郊外的大路上满是遗簪坠珥,珠翠纵横。看来词人sao客以“探春”为题材,竭尽铺陈美化之能事,并不是出于那种只为歌颂“承平日久”的目的,而确实是由于清明时节成了市民赏心乐事的最佳辰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