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核战争 (第2/2页)
牧浩洋参加。 这个时候,刚上任的日本战时首相中岛康次也得到了消息,在东京郊外的战争避难所里召开了内阁会议。 消息是美国提供的,美国的战略预警卫星在第一时间侦测到了核爆炸。 这个结果,或多或少让中岛康次有点意外,因为这并非他的安排。 中岛康次确实想给中国一点颜色,而且想借此结束战争。只是,他的判断与牧浩洋的想法完全相反。 按照情报本部提交的报告,两万吨级原子弹的威力非常有限。 理论上,两万吨级原子弹在一千米高度上引爆时,直接破坏半径为五公里,间接破坏半径为十五公里。即便在人口密集的上海引爆,直接伤亡也不会超过二十万,间接伤亡在五十万以内。 说得直接一些,这枚原子弹不可能摧毁上海。 要知道,二战末期,在广岛引爆的小男孩的当量为一万二千吨,而广岛的市区面积连上海的百分之一都没有,仅造成了数万人伤亡。要想摧毁上海这类的超级城市,至少需要十枚二十万吨级氢弹。 正是如此,中岛康次相信,一次有限的战略报复,足以让中国胆怯。 当然,他也做好了牺牲准备。 中国肯定会进行报复,但是只要中国的领导人有点理智,就不会进行全面报复,而会选择某座日本城市,比如东京大阪神户长崎,也许会选择几座城市,战争肯定会在中国进行战略报复后结束。 原因很简单,为了防止战争升级,美国俄罗斯欧盟都会出面调停。
在已经进行了战略报复之后,中国肯定会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结束军事行动,而日本也就能够保住基本主权。 在中岛康次看来,这是可以接受的代价。 准确的说,与战争持续下去所造成的损失相比,丢掉几座大城市,以及几百万人,就不算什么了。 可以说,中岛康次豪赌了一把。 问题是,原子弹没有在上海引爆,而是在六十公里外的东海引爆。 这样一来,中国是否进行战略报复就成了问题。 更要命的是,中岛康次没有第二次机会。战争爆发前,只制造出一枚原子弹。随着核工业设施被炸毁,已经无法制造第二枚原子弹了。 这个时候,中岛康次要想达到目的,就得采取必要行动。 此时,中国的高层会议也开始了。 在讨论具体问题之前,黎平寇首先让南京军区司令员汇报了情况。 海啸造成的影响并不大,因为东部沿海地区经常有台风登陆,所以为抵御海啸修建了较为牢固的防波设施,足以阻挡核弹头爆炸引发的海啸。受到影响的,只有在东海航行的小型船只,特别是渔船。在会议召开之前,南京军区与东海舰队已经采取行动,出动直升机与水上飞机去转移渔船上的渔民。此外,东海舰队已经派遣巡逻舰艇,对核爆炸附近海域进行航行管制。 真正值得庆幸的是,核爆炸海域附近没有船只。 虽然爆炸地点在国际主航道上,但是几条航道主要通往日本,而中国与日本的海上往来已经在战争爆发后断绝了。 当时,离爆炸地点最近的船只在五十公里以外。 真正应该考虑的是核爆炸的后继影响。 万幸的是,现在是七月份,台风季节还没有到来,刮的是西南风,所以核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将向东北漂移。如果风向不变的话,大部分放射性尘埃将落在东海北部与黄海南部海域,只有少数尘埃飘到济州岛与日本九州岛上空。因为核爆炸的当量只有两万吨,而且在海面下爆炸,所以放射性尘埃的总质量非常有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不大,不会产生持久效果。 当然,在接下来的五天之内,下风方向都存在严重的放射性污染。 也就是说,不益向该地区派遣作战部队。 用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话来说,日本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因为最终受到影响的很有可能是日本。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消息。 听完情况汇报,黎平寇仍然没有急着提到反击行动,而是让李明阳汇报了情报工作。 说得直接一些,就是问责。 显然,李明阳有点冤枉。 战争爆发前,他就发出过警告,日本已经制造出了核爆炸装置,而且很有可能具备实战能力。虽然在开战之后,空军重点轰炸了日本的核设施,对情报部门标定的主要军事基地都进行了高强度打击,但是李明阳再厉害,二部的情报网络再发达,也不可能知道是否已经摧毁了日本的核能力。 所幸的是,黎平寇没有让李明阳承担责任。 更多到,地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