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零二章 陆军的未来 (第1/2页)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意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中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重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显然,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发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中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首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损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损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陆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情况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 战斗从上午八点左右开始,第十三集团军首先出动一个突击机群向北扩大防御圈,主动迎战从昌迪加尔杀来的印军,在伯蒂亚拉北面大约三十公里处,一块较为平坦的战场上击溃了印军的突击部队。 可以说,在装甲战中,印军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能在五千米外开火,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要命中就能击毁印军主战坦克。相反,印军主战坦克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千米以内,也很难保证击毁反装甲作战平台。 在开阔地带上,印军的装甲突击等于送死。 用一些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坦克手的话来说,当时的战斗几乎就是打靶训练,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 在离突击集群设置的防线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间,是印军的死亡地带。 第一场交战中,印军就在这个区域内损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一百多辆装甲战车,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越过这道死亡地带。 印军拥有的,只是不断赶来的反击部队。 当时,大概是对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性能有足够高的信心,前线指挥官甚至没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让空军的战斗机去轰炸印军的后继部队,削弱印军的突击能力,前线战斗完全由装甲部队承担。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个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作战平台总共击毁了六百多辆印军坦克与近千辆印军装甲战车。 傍晚,印军的反击行动暂时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损失之后,印军的反击能力明显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战斗中,另外两个印军步兵师已经被第十三集团军增派的突击集群击溃。 当时,在南面战场上,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采取防御战术,而是充分利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速度,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发动了两场快速突击,毫无悬念的击溃了印军反击部队,毙伤俘虏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突击集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七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受损,四辆多用途作战平台报废,伤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可以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战斗,就如同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机械化时代的坦克集群发起冲锋,除了牺牲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而掌握着技术优势的一方甚至不会遭受重大损失。 当然,北面战场上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