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军阀_第四百七十五章 兴隆寺(上)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五章 兴隆寺(上) (第1/2页)

    赤墙碧瓦的兴隆寺,与紫禁城西隅隔墙相望,是一座颇有来历的寺庙。在京城出宫的太监中,堪称声名赫赫。寺内,乾隆年间竖立的一通石碑,详细记述了此庙源远流长的历史渊源。

    这座建于京畿要冲,北长街的寺庙,始建于明朝,据传说,起初是明朝大太监王振的家庙。一度,兴隆寺曾改为兵杖局,储存过军械。这座外表风雨剥蚀的古寺,占地面积颇大,从后宅胡同五号院直通庆丰古寺。

    它不像白云观似的属于子孙缘,而是一座兄弟庙。凡进寺的太监,出宫前就必须至少交纳寺里一百块钱,否则连门槛都甭想迈入。出宫后,还要在这儿义务服四年劳役,无不轨行为,才能够被正式收纳。

    这是历来的规矩,任谁也休想破,一旦归了庙,可就谁也管不着谁了。这里没有方丈,只有一名主持。出了门,只要警察不管,无论干什么寺庙都没人干涉。

    晚清末年,住寺的太监,最初大都是极为有钱的。在宫内有权有势,允许到宫外来住的大太监也不少。后来,皇上出了宫,有钱和无钱的太监都没了饭辙,即使出宫前没交过钱,只要租得起一间房,也能在这儿凑合着住下。按太监的话说,兴隆寺,这时成了杂八地。

    无奈,寺里的主持顺方就圆,立下了一些规矩。说明白点儿,所谓规矩只是冲着没钱的穷太监来的。有钱的太监,竟可以雇人做饭,一天三餐,顿顿鸡鸭鱼rou,满院飘香。若是穷太监,就得事先交下定钱,来寺里三年,才有房住,也勉强能去大厨房领一餐了。

    自然,寺里的太监,无疑分成了三六九等。有的饥寒交迫,有的则是脑满肠肥,财大气粗。一些太监有钱,娶了老婆竟也带到了寺里住,还美其名曰享艳福。更有甚者,携子孙三代来寺里宿下,进进出出,人来人往,闹得比旅店还热闹。可谁也无法管,人家有的是钱呀。

    迈入兴隆寺门槛,前朝廷的御医孙耀庭迎面遇见了自己的老朋友马德清,上前一拱手:哟,老没见了,您倒挺好

    好嘛,马德清是天津青县窑子口人,一口浓重的天津话:自打回了家,没着没落儿,这不,又没了辙,回兴隆寺来啦。他摊开两手,一副无奈的样子。

    瞧上去,马德清是个精瘦的个子,比孙耀庭整整高出一头多,高鼻梁儿,大眼睛,话说回来了,进宫的太监有哪个不是五官端正他在宫里也没混出个名堂,不然绝不能十三岁进宫,才当了两三年御前太监就又出了宫。其实,他人品不错,可就是有一样儿,脾气暴躁。在宫里,动不动就跟别的太监吵崩,怎么劝也不行,只有他气消了才算完。

    并不是他的命运不济,而是他过分固执。那时,宫里头正值一批年迈的太监出宫,临走,想卖掉自己的名字钱,可他偏偏不买。俺不买,俺没钱买不买的也一样活着,花那冤钱干嘛

    别人再怎么劝他也不听,到头来他还是一名黑太监。

    你吃亏,就亏在这个狗脾气上了。孙耀庭对他直率而言。

    现如今,还没改,也就这样啦。有嘛想头他倒也没有过高的盼头儿:住这庙里头,算养老送终得喽。

    您回家这辰子,干嘛来着听说您老兄去了外国洋行有这码子好事儿

    咳,还提那点寒碜事儿干嘛起先,去了天津卫一家老毛子开的兴春兴洋行,说白了,就是摘那点子洋毛。干一个月也没给俩钱儿,嘛洋行扯臊

    不提则罢,一提起这档子事儿,马德清立时变得火冒三丈。

    可也是,我琢磨着,你老兄要是混得挺好,为嘛还回庙

    他虽然脾气不算好,可与孙耀庭并没什么过节。两人多年相安无事,处得还算融洽。

    哟,寿儿,老没见喽。

    我前一阵子回家去了。他进寺当天下午,又遇见了老乡池焕卿。两人许久不见,分外亲热。

    走,上屋里去。池焕卿拽了他就走。

    这些日子没见,您老还是那么不见老呵。在池爷屋里,两人扯起了闲话。

    呵,可甭说了,我这一辰子可老多喽。咳,人老了不中用啦。池焕卿不住地叹息着。

    池爷年轻时,在宫里头是个有名的俏人儿,削瘦的身材,帅极了。最可贵的是脾气随和,从不着急上火,遇事稳当。他虽然比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