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假期(二) (第2/2页)
一幅字,正是“十年磨一剑”。除此之外,摆了一些基本的办公用品,很简单朴素。看得出来,和外边的光鲜亮丽相比,里面的配套就显得有些简单了。 “李响教练今天来是……”徐根宝显然弄不清李响的来意。按道理说,一般有李响这个级别的客人时,肯定会提前收到通知。而如果是俱乐部级别的行为,更应该有正式的询问,得到同意之后,才会造访。 “徐指导,是这样的,我这次只是回国看看亲戚和旅游,正好到了崇明岛,知道这里有个足球学校,就顺便进来看看,希望不要打扰啊。”李响摆摆手,示意自己不抽烟,同时非常客气的把来意说明。 之后就是一些没有实质意义的客气和交流,吴蓉蓉从头至尾都是站在李响身边,看来她在李响进入半工作状态之后,也很快把自己调整成秘书的身份。 大约半个小时之后,徐根宝又打电话叫了一名工作人员过来,对自己不能亲自陪同表示歉意,示意工作人员带着李响随意参观足球学校的内部。 三块标准球场,据说还有一块室内球场;宿舍楼、文化课教室、活动室等等一应俱全,但里面是什么样就不好说了。 学员不是很多,但各个年龄段都有,最小的才6、7岁,最大的也就15、16岁左右,看来徐根宝的十年磨一剑并不是一句空话,梯队建设工作抓的很紧。 “抢、逼、围”,这三个字就是徐根宝执教思路最好的总结。从那些教练员在场边指导时的喊话也能听出个大概。这些小球员从这个时候开始,就接受的是相同的一套理论体系的教育,这对于最后的队伍成形是非常有帮助的。 现在的法兰克福青训营也在做同样的工作,李响和徐根宝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梯队必须要依照相同的战术模式,形成统一的风格。风格本身可能因教练员而异,但这种延续性却毋庸置疑。
“为了提高小队员的积极性,我们给他们起名叫‘国家队’、‘国奥队’、‘国青队’等等,希望他们将来真的能达到那个高度。”工作人员为李响介绍到梯队的名称,看他的表情好像还很兴奋。 国家队? 李响“呵呵”了一下,算是回应。若干年之后,他们真的成了国家队,充其量也只是中国国家队而已,何用之有? 就是这一个小细节,让李响的兴趣一下降了一半。 在中国做足球,搞死搞活,搞出来还是“中国足球”。换句话说,练到死,也还是在国内折腾,依然没有跳出中国足球这个大圈子,没有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 而李响在场边看了一会小球员们的表现之后,也印证了自己的观点。确实有几个天赋不错的小孩,但他们接受的足球教育依然是中国模式。 和同年龄的德国小孩相比,基本功相差不大,比赛能力甚至更强。但缺点就是创造性太差,而且训练和比赛时都有一种明显的疲惫感。 这种疲惫感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也就是说,他们还是在功利二字的影响下,被动的踢球。少年球员对足球的兴趣和热爱在他们身上消亡的很严重。 再看看训练内容,除了基本功之外,还有大量的身体训练、力量训练,再就是比赛。据说,徐根宝不惜自己掏钱,也要请其他的同年龄段队伍来打比赛、锻炼球员。 小球员们的基本功没有得到重视,相反那些好不容易形成的良好踢球习惯随着盲目的增加比赛数量,正在逐渐消失。这从高年龄段球员变形的技术动作和频频出现的低级失误就可以轻易看出来。 总之,年龄小的球员确实大都是好苗子,如果好好培养,应该可以具备欧洲二流联赛主力球员的水准。而其中的佼佼者,绝对能达到五大联赛中游球队主力球员的实力标准。 但很遗憾,球员年龄越大,和国外同年龄段球员的实力差距就越明显。基本功差、单纯靠身体和力量、技术动作粗糙等缺点很突出,也许他们比其他国内球员要优秀一些,可依然无法撕掉他们“中国足球制造”的标签。 想到这些,李响放弃了和国内足校合作、引进国青、国奥年龄段球员培养的计划。他们太“老”了,已经被中国足球荼毒太深,救不回来。 “或许现在带这些小一点的离开还来得及。”李响看了一圈,确实发现几个好苗子,但年龄都是14岁以下的。他想着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到各个足球学校、足球俱乐部的梯队挑一批小球员,或许五年左右的时间,还有可能“抢救”过来。 按照冲击训练基地现在的规模,带走三十个人,最后“制造”出五到六名,也就是半队欧化风格的球员还是很有希望的。至于那些没踢出来的,也不会“死”,欧洲二流联赛肯定是能踢的。实在不行,送回国来,也能在中超踢上比赛。 (注:我个人非常尊重徐根宝教练,此外像到大学执教的金志扬教练,还有很多专心于青少年足球培养的足球人,都非常值得钦佩。但考虑到小说需要,因此需要杜撰部分内容,加上一些倾向性。另外,关于根宝足球学校,有些内容是真实的,有些是想象的,望谅解。顺便提一句,本书中所有用到真名的人,我都不会去黑他们,最多是善意的调侃。如果用的是假名,或者是创造出来的人物,那就难说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