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以一敌千 (5) (第1/1页)
对饮了一杯之后,刘牢之说:“昨日见你神色不佳,深为担忧。哪知道今天却几乎完全恢复了元气!” “托道坚将军神威,身体康复得比想象的要快。”道坚是刘牢之的字。 “此前听人提及你时,谈的都是治军、兵法。却不料,你竟是虎将一员。一人敌数千人,千古未之有也!真希望当时我也在场,能够亲眼目睹你刘德舆之威!”刘牢之把盏感慨。 “哪里哪里。”我忙说:“刘裕只是匹夫之勇而已。道坚将军当年淝水之战,以五千兵杀敌一万五,吓得苻坚老儿扔下百万大军逃之夭夭。这才是大丈夫之气!以将军之勇猛,方为霸王项羽所谓‘万人敌’。” 这位刘牢之,就是淝水之战中晋军的先锋。 淝水之战发生于太元八年(公元三八三年),十一月。 荡平长江以北的秦王苻坚,占据着中国三分之二的国土。他踌躇满志地决意与南方的晋国一较高下。对于苻坚而言,这将是他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战:一旦取胜,他将完全统一中国,其功绩将直逼秦始皇赢政、汉高帝刘邦;其国土将远超中华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 那时的大晋国内忧外患(现在的大晋国依然如此),举国之兵也不到十万人。而苻坚所率步兵为六十万、铁骑为二十七万、征召入伍的罪犯十数万,共计九十八万大军。 以近百万之众出师征战,乃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兵力。 苻坚大军自长安出发,一直到达合淝。只要趟过淝水就能以铁骑长驱晋国首都建康(注6)城下。 面对晋国的弱小兵力,苻坚不可一世。他当众指着淝河之水意气风发地说:“我军兵多将广,将士们将马鞭投到水中,便足以隔断河水。” 面对旷古未有之敌军临国,晋国君臣惶惶不可自顾。泰然自若的只有司徒谢安一人。他在朝安抚君臣,在国安慰民心,在军调拨若定。整天无所事事,带着家人、亲友登高远足、观景下棋。大敌临近之时,他派到淝水边迎战的,却只有兄弟谢石与侄子谢玄率领的北府军共计七万人。 以七万对战百万。此谋一出,举国皆惊。人们认为:谢安的确乃安邦治国之臣,然而却全然不懂兵事。大敌当前,他还终日游山玩水,不明危机。如今又派几个不经事之小将迎敌,兵将也不多。不用等着看最终战局,我等晋国臣民就准备被敌人俘虏吧。 尽管国内有着种种质疑,但是北府军的七万人还是依令驻扎到了秦军的对岸。 晋军打头阵的,正是刘牢之率领的先锋队。刘牢之身先士卒,挥军直上。最终以五千人打败了秦兵数万人,并斩杀一万五千敌兵。这一战之惊心动魄,可想而知。 第二天,秦、晋两军沿淝水列阵,准备进行决战。 谢玄派使者请秦军先撤离淝河,留出适合决战的战场。能在空旷的战场上进行决战,对于拥有强大骑兵的苻坚而言,显然是求之不得的。于是他命令大军后退,准备趁晋军半渡之时发动突袭。 然而秦军一退就收不住阵脚,晋军趁机渡河掩杀。秦军很快被击溃了,除了大部分士兵惨遭屠戮外,连元帅符融也在乱军中被杀。 这一战只杀得秦军三军夺气、心惊胆寒。战败的苻坚只率着区区百余名亲兵仓皇而逃。 其实在头一天,苻坚就察觉到有些事情恐怕和自己想象的不太一样。当他看到几万先锋军竟然败于五千晋军之手时,就曾恼怒地质问主帅苻融等人说:“此前爱卿可曾说晋兵羸弱,不堪一击?飞马传书数次催促朕到前线观战。如今朕来了,看到的却是晋国之猛虎,羸弱之旅何在?” 刘牢之,便是先锋营那五千只猛虎的首领。 刘牢之听到我拿淝水的旧事来夸奖他,不禁大笑:“哈哈!旧事暂且不提也罢。如今的德舆才是万人敌!” “不敢不敢。将军威名远扬,在您帐下听命,末将颇有进益。诚望向道坚将军多加学习、效仿。” “何出此言。想我大晋国人数虽也不少,但是将才奇缺。士族们崇尚清谈,论起兵法来是头头是道,然而一上战场却是丢盔弃甲。否则,大好江北之地,不会沦为胡虏所有。一个拙将赵括,一场战争长平,便能倾覆强大的赵国。眼下大晋国却有不止一个赵括,而是成千上万。” “将军此论可谓精辟。” “德舆啊,今日你称呼我为‘刘将军’,我称呼你为‘刘参军’。将来亦望能称呼你一声‘刘将军’,你我共赴战场杀敌。”刘牢之满饮一杯,如是说。 “不敢当。承望道坚将军多栽培。” “以德舆之才,凭军功位列将军乃是迟早之事。目前且全力讨伐孙恩,暂在我军中委屈些时日。”我正要说话,刘牢之摆手阻止了我,接着说,“此前德舆曾向我提议由无忌任先锋之时,我并未立即应承。我之所以当时说担心无忌不擅骑射只是借口而已。其实,我心里还有更好的人选。” “哦?” “此人就是足下。”
“啊?” “没错。对于将领而言,指挥若定的确胜于身先士卒,但作为先锋,还是应当以勇猛擅战为重。如若智与勇兼而有之当然最佳。此时看来,能兼具智勇且不孚众望的,非德舆莫属。你如若能治一军,将来必不亚于我等。” “将军谬赞了。” “非也,非也。德舆到我帐下之前,曾多次听闻京口将士对你之赞誉,那时只不过以为是你上司、属下的客套之辞,并不当作一回事。来来,再喝一杯。” 我只好又喝了一杯。 刘牢之接着说:“然而就你随军以来的这些天,多次筹划均在你帷幄庙算之内,确实是一位智将。我府中善长筹划之谋士亦不少,然而你却并非寻常智将,竟也是一员猛将,大出我之所料。德舆有此大才,我亦为之欣喜不已。你定当成为一名良将。” 说完刘牢之放下酒盏,拿起酒壶要为我斟酒。我忙站起来,接过刘牢之手中的酒壶,替他斟上。 尽管今天受到刘牢之诸多赞誉,但我心里清楚,要成为良将并非一日之工。有勇有谋者,在北府军中何止数百?自古以来,良将所具备的条件有五:智、信、仁、勇、严。智与勇只是这“五才”中的两个。除此之外,还有“理、备、果、戒、约”等称为“五谨”的条件。 除上述五才、五谨之外,还有诸多为将者必备的因素。依据每个将领的才能,将才又分为仁将、义将、智将、礼将、信将、猛将、大将等等。单止作为智将或猛将,是远远达不到良将的地步的。 我斟完酒坐回座中之后,刘牢之凝神注视着我说:“因此,将来必定令你再治一军,以分担我之劳。” “诚蒙将军提携,假若有机会带军,我刘裕必效死力,为将军分忧。” “好!德舆,你我干了这一杯!” (章节注: 注1-吴郡:简称吴,即现在的苏州。京口:即现在的镇江。 注2-军曹录事官:军队里的下级文管,掌管文案、书记等工作。 注3-天师道:即早期的道教。 注4-斥候:古代指侦察兵。 注5-司马:这里的司马是指副将,在军队里仅次于将军。按晋朝军制,一军的主将为将军,将军下有一文一武两位副职。文职称长史,武职称司马。 注6-建康:即现在的南京。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