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从龙 (第2/2页)
神农氏统一九州,后有汉之威仪,唐之繁荣,宋之富庶,明之武功,不由令人目眩神迷。 讲到五胡乱华,再到蒙元灭宋,最后满清入关的深重灾难...间或有人落泪,有人痛呼,还有人顿首扣地: “可恨啊!可恨我不能早生二百年!” 周晓峰足足讲了半天,口水讲干,嗓子都冒烟了,大家犹自翘首倾听,如孺子之望慈母。见天色已晚,他才决定明天继续讲述华夏帝国兴亡史,但是大家都徘徊不愿离去,满场都是泪水。 很多时候,语言比刀枪更有力量。而他手里握着的更犀利的武器,便是华夏祖先的旗帜。相形之下,语言,不过是太阳发散的一缕光芒罢了。 只要炎黄子孙没有忘记先辈的历史,那团烈焰便永不会熄灭。 ... 黄老夫子失魂落魄离开的时候,他在月光下还在不停自言自语: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文字狱、南京条约……好一个大清帝国,好一个康乾盛世!” 他现在才感受到,生活在这么一个蛮夷统治的国家是多么屈辱的事,好男儿就应当学周晓峰那般揭杆而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他心中热血翻腾:“只要能恢复中华,粉身碎骨又何惜!” 他的眼里,尽是泪水,转而又欢喜流涕,仿佛光明突然绽放在他眼前。 “王上身边还没有读书人,这是大好的机会呀,我欲从龙!从龙,就在今日!” 当夜,注定还有许多人辗转难眠。 而此时,在黎叔家里,南社以及黎氏交好的一些村寨主事者正聚在一起商议大事。这些人或是亲族,或是朋友,或是老伙计旧搭档,都是靠得住的圈内人。
“从龙?” “对,就是从龙!非是这等英雄人物,岂能成就大业?!” 说话的是南社的二号人物,黎叔的智囊兼堂弟黎明黎光耀,他坚持道: “兄长现在从龙,正当其时也。周王正是用人之际,我等此时从龙,日后封侯拜相,岂不是指日可待?” “几万土兵而已,岂能成事?” 黎叔犹豫不决: “当年蔡牵老前辈麾下战船数千条,部下近十万,犹自兵败舟山。我红旗帮鼎盛之时,也有七八万将士,纵横天南,连满清、英夷联军都无可奈何,最后还不是风流云散?” “此一时彼一时也,张保仔、郑石氏之流,岂可以与周王雄才伟略相比。千百年来,可听说过有谁能在旬月之内令十数万土人俯首称臣?又有谁能如此轻易化解两族数百年仇怨?” 黎明的声音渐渐响亮起来: “现今乱世之象已显,满清倒行逆施,腐朽堕落,早已失却了天下人心。当下白莲教起事,杨洪倡乱,如火如荼。海内人心思变,所谓成王败寇,正是群雄逐鹿的局面。”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何况周王独树一帜,以恢复华夏伟业为己任,聚拢炎黄子孙人心,上古遗族亦能归心,他日必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年伯父景德公部下甚众,虽然早已各奔东西,只要兄长红旗一举,依然会一呼百应。且兄长正当壮年,在南洋素有声名,何不到周王身边辅佐一番,做个从龙首义功臣?他日我等兄弟也能鞍前马后,封妻荫子,图画凌烟阁,博个身前身后名!” “何况周王这些亲兵个个精壮彪悍,举止中规中矩,绝非往日土人那般疲懒,想必其自有练兵良策。土人素来勇猛,只要cao练得法,亦可成天下强兵,我等从龙,更是如虎添翼。还请兄长早作决断,免得到时候悔之不及!” 黎明这番话说得屋里众人热血沸腾,封妻荫子,图画凌烟阁,那是何等荣耀?! 又有人补充说了一句: “哪怕造反不成,老子们还能退回海上,狗鞑子还能追到南洋来不成?” “说得对,正是如此!” “这场大富贵,我们兄弟便博上一搏。” “从龙之功啊!呵呵呵...” ... 造反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此刻,黎叔心中依然难以决断,他要顾虑的实在太多。 “你们先下去休息,容我好好想一夜!” ...... 众人退去,唯独黎明留了下来。 “光耀,造反岂是你说的那么容易?到时候起兵事败,覆巢之下,未必能保全黎氏亲族……蔡牵前辈的下场,你可知道?合族二百余人,尽数沉海而死啊!” 提到那位前辈的名字,黎明也是肃然动容。 “卡野蔡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