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39章 似是而非 (第1/2页)
这一刻,她忽然明白了外婆的意思:没有人陪,冯氏自己来看,若一眼能找出儿子来,则更证明母子连心。 杜鹃凭的是什么? 她只能凭外貌。 这少年十岁左右,顶上头发用银色发冠束住,脑后黑发垂直,身穿宝蓝锦袍,系着青色如意绦。面貌身材有着冯家男儿的健朗和英气,然一双浓眉下,双眼却温润柔和,那是老实爹的标识,还有那嘴唇…… 这些特征,若看久了便不显,但初次见面的人,尤其是对冯家和黄家都熟悉的人,便可一眼看出他身上结合了黄老实和冯家舅舅的特征。 难怪外公会怀疑,因为少年像冯家舅舅更多些。 猛一看去,像极了四舅舅冯兴业。 认定以后,杜鹃便丢下冯氏,兴冲冲地朝那少年跑过去,脆声叫道:“三表哥,你放学了?” 笑得眉眼弯弯。 三表哥冯志明昨晚不在,据说在他外婆家住着,她便借此做幌子搭讪了,反正认错了人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杨元微张着嘴,神情错愕地看着面前笑靥如花的小女孩,他怎不记得有这样一个表妹呢? 杜鹃要的就是这个效果,立即解释道:“我叫杜鹃!泉水村的。你不记得了?” 说完紧盯着他。 就见杨元一怔。 可惜,不是震惊的“震”,而是茫然的“怔”。 杜鹃心直往下沉,依然不肯放弃。轻声叫道:“李墩!” 杨元正想,泉水村。那是什么地方? 忽听小女孩又叫“李墩”,便断定她认错人了。遂有礼地笑道:“小meimei,你认错人了。我叫杨元,不叫李墩。你要找李墩?好像咱们私塾没有这个人呢。” 冯氏终于从震惊中清醒过来,向二人走去。 她刚才也一眼认准他就是自己丢失的儿子,又见杜鹃直奔他去了,还把他误认作是娘家侄儿,心里百感交集,几乎站立不稳,哪还能挪得动双脚。 杜鹃忍受巨大的失落。强笑道:“你叫杨元啊!我跟我娘是来找我表哥冯志才和冯志明的。认错人了,对不起啊!” 杨元微笑道:“不要紧。冯志才还在里面呢。” 他身边站着两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是跟他一起的,已经看了半天了。这时忽然笑道:“认错了也不要紧。杨元你就认她做meimei也不错。她一来就看上了你,怎不叫我们呢?” 说完还霎霎眼睛。 十一二岁的年纪,正是皮的时候,这话就有些调笑的意思了。 杜鹃哪还听不出来。 只是她抱着巨大的希望来,却被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虽然当初也做过最坏打算。依然有些承受不住。 因此也没心情发作,只强笑道:“是我眼花了。瞧他跟三表哥有点像,才喊的。你们都是读书人,看去都斯斯文文的。听人说。读了书的人‘腹有诗书气自华’,都是谦谦君子呢。” 两少年听她如此高评价自己这些人,便不好意思了。 杨元正要说话。忽觉旁边有道**辣的目光,转头一看。是个中年农妇,盯着他。嘴唇哆嗦,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来的样子。 他心下奇怪极了。 杜鹃也发现冯氏异样,忙介绍道:“这是我娘。” 杨元便对冯氏微微一笑,叫了声“大娘”。 冯氏“嗳嗳”两声,终究还是没说出话来。 另外两个少年想要弥补自己的君子形象,便问杜鹃,要不要他们进去帮她叫一声冯志才和冯志明。 杜鹃忙说不用。 她还不肯死心,见杨元手里捧着一摞书纸,故意羡慕地说道:“我也认得几个字,好想读书呢。我听了一句诗,‘人间四月芳菲尽,杜鹃啼血猿哀鸣。’不知什么意思?” 几个少年愣了下,忽然大笑起来。 杨元才笑了一声,看见杜鹃眼睛微红,忙止住,柔声对她道:“这两句话是两首诗里的,不相干的。一首是……” 他也不厌烦,竟站着跟杜鹃说起了白居易的这两首诗和。 杜鹃看着他,泪水止不住溢出。 这个少年,究竟是不是李墩? 若不是,她盼了九年,岂不是一场空? 若是,昔日恋人对面不相识,还有比这更打击人的吗? 面对少年温和的双眼,她并没有当初刚穿来时的疼彻心扉,有的,只是淡淡的忧伤,从心头慢慢向四肢百骸弥漫扩散,仿佛缓缓沉入水底,被清水淹没到头顶…… 人间四月芳菲尽,若论阳历,差不多五月了。 前世,五月一号是她和李墩举行婚礼的日子。 可就在四月三十号那天,他们双双跌下山崖。当时景况,又岂是“杜鹃啼血”可以形容的?她的名字又叫杜鹃。 两句诗完全不相干,可旁人看来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句诗,若是李墩听了,必定会明白她的意思。 没什么特别的隐喻,不过从字面上联系事实而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