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十章 拜师(含粉红450加更) (第1/3页)
十年前,尹薄意先中乡试解元,后为会试会元,最后乾元帝亲点他为状元,成就连中三元的奇迹。而后他又续娶坐师当朝次辅的幼女为继妻,从此候步步青云。 一年前,他从浙江巡抚荣升回京,被乾元帝委以重任,本来他有机会入阁,他却在乾元帝的默许下执掌翰林院。 自此翰林院从次辅兼任变成了单独一人执掌翰林院。 他并非不想入阁,只是还不到时候,此时即便他勉强入阁,也只能做阁臣的尾巴,向上进取极难。 尹薄意听从荣养致仕的岳父建议,做了翰林院掌院,伺机而动,谋求入阁的良机或是做几件让天下侧目的大事谋取政治资本。 他从没关注过王端淳,更不知晓王端淳是谁,蒋家和王家因为儿女的事情闹得很大,可如尹薄意这样有野心的政治人物只把这桩事当作热闹看看,他们更注重朝廷上的动向。 乾元帝不仅夺了王家的世袭爵位,同时恩封蒋大勇为西宁侯。 足以证明,蒋家比王家更深得帝心。 此时顾天泽找上门来,尹薄意无法拒绝,除了顾三少的强势外,更多得是他给的好处足够让尹薄意动心。 尹薄意并非是传授督促弟子学业的大儒,但如果他收下的徒弟做不得秀才,过不了乡试,那真真是大笑话。 科举也只是相对公平而已,尹薄意有名声,有官威,同样他也有自己对科举应试的总结。 他顺水推舟收下王端淳,只是给他一个背景而已,西宁侯再强势,文武不同路。蒋大勇影响不了科举的结果。 “万一王家少爷” “蠢” 尹薄意摇头苦笑:“有顾三少在,本官根本不用为他的科举担心。” 顾天泽连翰林院掌院都能指使,更别说乡试的主考官了。即便没人敢泄露考题,但可以划考试范围。在应试的时候做点记号,科举会试的猫腻多了去了,尹薄意能连中三元,岂会不明白其中的奥妙 尹薄意让仆从把蜡烛挑得更亮,他坐直了身体,摊开空白的奏折,缓缓把毛笔蘸满墨汁。沉了沉心,在奏折上写了两行字恳请陛下勿设镇守太监 最近朝廷上最重要的大事并不是刘三本刮起的正官风运动,毕竟像王译信做得那么明显的官员实在是少见。 在国朝,妻族的实力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成亲只为两姓之好。谁会弄得岳父恼怒成这样而且还是正当红的岳父大人。 不知有多少人都明着议论王译信是蠢货。 朝廷大员把更多的注意放在乾元帝有心在江南设立镇守太监的事上。 让一群阉宦压在督抚头上,制约监视督抚,这是朝野无法忍受的。 只是谁也不敢率先冒头,谁都晓得此事关系甚大,弄不清乾元帝心中的真实想法。哪个敢贸然上奏本 官做得越高,越需要谨慎,朝廷大员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此事极为关注却不敢轻易上折子邀名。 尹薄意一直猜测乾元帝本意,今日得了顾三少准确的消息尹薄意不再迟疑。直接上折子表明态度,在他身后的派系也会支持他的决定。 一旦能劝服乾元帝打消派遣镇守太监的心思,尹薄意会获得很大的政治资本,这对他继承岳父的人脉也很有好处,甚至可以说关系到以后他入阁的次序。 这个诱饵顾天泽给得足够让尹薄意疯狂,尹薄意根本没有任何理由拒绝。 趁夜,翰林院掌院写好了折子,仔细的检查了一遍,在早朝时,他把折子当众呈交给乾元帝,金銮殿上回荡着掷地有声的陈词,“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旁人以为第一个出言反对的人会是刘三本,谁也没料到会是一向以沉稳,老辣闻名的尹大人。 他的立场自然代表了翰林院的立场。 乾元帝身体靠在龙椅上,深邃的目光落在了顾天泽身上,没过多理会跪在丹壁下的尹薄意。 顾天泽站在功勋队列中,感觉到乾元帝的目光,高高的扬起下颚,清澈的目光同乾元帝别有深意的目光相碰。 是臣说的您比不必问。 乾元帝目光中含了一分威严震怒,换个人早就趴地上请罪了,可顾天泽依然笔直的站立着,依然同乾元帝对视,他宛若一杆长枪直直的戳在那里。 顾三少不怕,可有人怕。 比如站在勋贵武将首位的定国公,因为离着乾元帝近,又做了乾元帝十几年的臣子,定国公对自己这个姐夫的凶性很了解,任何冒犯他的臣子,只有一个下场死。 见乾元帝绷紧的脸庞,定国公为顾天泽担心动了动嘴唇,想要开口为阿泽说点什么,却听见乾元帝低沉的笑了。 定国公握紧了拳头,皇上笑了 这说明皇上根本就不会惩罚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小说网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推荐阅读: ----这是华丽的分割线--- 阿泽,可阿泽把皇上的心意泄露给翰林院掌院知道,这是重罪啊。 “阿泽,你觉得尹卿说得可对” “臣赞同尹大人所言。” 乾元帝王手搭着龙椅的扶手,目光扫过内阁阁臣,六部尚书侍郎等朝臣重臣,“你们呢” “臣等亦赞同尹大人所言。” “皇子呢,朕的儿子是何意思” “父皇,儿臣” 皇子们反倒有几分迟疑,乾元帝筹谋设置镇守太监已经好几年了。 甚至宦官都在争取早一日达成此事,每一位当权者相对会信任身躯不全的太监,因为太监没有能力造反,江南最近有点不太平,前朝余孽死灰复燃。 虽然国朝美化了太祖高皇帝拥兵自重,篡位的举动,但始终无法改变在有些人心中的乱臣贼子形象。 因此,乾元帝对前朝余孽绝不姑息。也有传说前朝末代皇帝在江南留下了太子江南又是国朝的重中之重,乾元帝不放心也是难免的。 方才,乾元帝脸上闪过的怒意。皇子们也都有所察觉,他们该怎么回答 是站在朝臣这边还是站在父皇那边 此时如果反对尹大人的提议。自然会让朝臣们不满,没有朝臣的支持,夺嫡之路会很艰难。 可是违逆了父皇的意思,他们有再多的朝臣支持都没用。 四皇子抢先一步,躬身道:“儿臣赞同尹大人所言,恳请父皇莫要在江南排镇守太监,国朝富足。万民归心,小小前朝余党何足挂齿父皇用宦官监视江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