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箭 (第3/3页)
矢前部为针状,中部三角形,后部为倒月牙铲形,杆以木或竹制。为明代弓射箭。
(67)皇帝大礼随侍箭:全长三尺一寸,头为三角形,中有脊阔,一寸六分,头长二寸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朱红色。为清代弓射箭。 (68)皇帝大阔【骨包】箭:全长三尺一寸,呈三棱形状,下部圆柱形,上有8个小孔,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漆成绿色。为清代弓射箭。 (69)皇帝吉礼随待哨箭:全长三尺一寸,箭头为中棱形,平头而锐利,箭头安装于角【骨包】上,骨【骨包】以兽角制成,为圆形,上有8个小孔,箭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成。为清代弓射用箭。 (70)皇帝行围哨箭:全长二尺八寸,箭头为枪头形,中有脊,下部以兽角做成【骨交】,扁平状,长二寸,四周有8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1)皇帝随侍鈚箭:式样用皇帝大礼随侍鈚箭。为清代弓射用箭。 (72)皇帝随待兔叉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六棱锐角形,后有4个前曲尖钩装于【骨包】上,【骨包】以兽角制,前锐后圆,长一寸六分,四周有5个孔,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用箭。 (73)恒矢:箭的一种。为礼射用。《周礼•;夏官•;司弓矢》:“恒矢、痹矢,用诸散射。”郑玄注:“恒矢,安居之矢之。” (74)索伦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锥形,长二寸八分,宽五分,杆以杨木制。为清代弓射箭。 (75)哨箭:箭镞上加骨角哨子,发则哨响。古称“呜镝”。清代称哨箭。 (76)鸭嘴哨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扁平形,薄而锋利,以【骨交】与杆相连,梨木制,前微扁衔箭头,四面有环,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77)铁箭:弩箭的一种。箭头以铁或铜铸成。中脊线高起,两旁各有凹槽,槽内可贮毒药。箭头下装有细箭杆,装配不求太紧,以插住为限。一旦铁箭射入人体。箭杆一拨即出,而箭头则嵌入人体而不能自拔。 (78)铁朴头箭:箭头扁平锐角形,后倒月牙铲状铁钩,头中有小孔,杆以木制,为打猎或传号之用,发射时有“唿唿”声。为明代弓射箭。 (79)铁兔叉箭:长二尺九寸,头由枚铁片组成锐三角形,长二寸五分。下有四个向前突出倒钩,钩尖锋利,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80)铁骨利锥箭:其式样与普通之箭相同,惟箭头狭小而特别尖锐,能穿透一般盔甲。亦称“铁骨丽锥箭”。 (81)铁羽大凿头箭:头尺寸较大,形状如大凿头箭头,杆较粗,以竹或木制,羽为铁片制,供大合蝉弩发射用。 (82)狼舌人箭:头为扁平状,两只相连,纯圆,杆以木制。专供射马用。 (83)射虎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三棱形,长一寸五分,宽九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为清代弓射箭。 (84)透甲锥箭:头为圆锥形,前尖中粗后略细,杆以竹或木制,明代弓射箭。 (85)【豆斗】子箭:箭的一种。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为木或竹制,供三弓【豆斗】子弩发射。 (86)梅针箭:全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与角头箭箭头相似,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87)菠菜头箭:头如菠菜状,扁平钝圆形,后有两排倒钩,均很锋利,杆以木或竹制。明代弓射箭。 (88)铲子箭:头前部扁平尖针状,中部如倒月牙铲形,后部为锐三角形,杆以木或竹制,专为射马,明代弓射箭。 (89)凿子头箭:头扁平如月牙铲状,杆以木制,其多用于射马。明代弓射箭。 (90)筒子箭:用竹制成箭囊,内装15-20枝,囊上缚带可背或束于腰际,头为扁平枪头形,杆为竹制,长尺半,杆尾端以雀毛作羽。明代手掷箭。 (91)雹箭:以骨为镞的箭。《南史•;齐本纪上》:“苍梧王渐行凶暴,屡欲害帝……及取雹箭,一发乃中帝脐。” (92)綦卫:古时用綦竹制的羽箭。《列子•;仲尼》:“引乌号之弓,綦卫之箭。”张湛注:“乌号,黄帝弓。綦,地名,出美箭;卫,羽也。” (93)踏橛箭:箭头为锐三角形,中有脊,两只后角锐利而朝后突出,杆以木制,呈方棱形。供手射弩发射用。 (94)篇矢:竹箭。《吕氏春秋•;贵卒》高诱注:“小曰镞矢,大曰篇矢。”近人陈奇猷注:“‘篇’为竹名。则篇矢以竹为,不以金为锋。” (95)燕尾鈚箭:长二尺九寸,头为铁制,呈扁平燕尾状,燕尾剪尖略向外翘,长二寸,尾尖宽一寸五分,杆以杨木制,羽以雕羽制。清代弓射箭。 (96)矰①古代系生丝以射鸟雀箭。《史记•;老子传》:“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矰。”②短箭《国语•;吴语》:“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矰、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 (97)鞭箭:短小,头为扁平,锐三角形,头部细针状,杆以木或竹制。明代用铜溜子发射的箭。 (98)攒竹箭:头为3个上连的棱形,中有脊,杆以竹制,较一般箭长。明代弓射箭。 转载自倚天阁摘自《中华古今兵械图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