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从前 (第2/2页)
的故事,没想到生活中竟然有如此歹毒的人。 也难怪他特别同情那些虽然落难却十分坚强的女子。 这其中好像也有她。 傅庭筠有些啼笑皆非,很想问问他为什么会选了自己,可转念一想,既他选了自己,可见自己也有过人之外,再去纠结这些,莫免有些妄自菲薄。 不过,赵凌的父亲是平熙十七年的进士,如果父亲知道了,肯定会对赵凌有个好印象的。 她想到赵凌对自己的出身讳莫如深,听到他口口声声赵氏赵氏的,又担心他不愿意提及家里的事。就试探着问他:“你恨赵家?” “开始我挺恨的。”赵凌笑道:“后来经历的多了,有时就会想,如果当初我不从赵家跑出来,留在赵家,说不定现在只是个除了吃喝玩乐什么也不懂的废物。所以说,祸兮福所依。福兮祸所至。一饮一啄,都是天定。” 傅庭筠心痛,轻轻地握了他的手:“那时候你几岁?” “七岁!”赵凌笑着,反握了傅庭筠的手,“那时候不懂事,想着从前跟着父亲在朔平的时候,快活似神仙,就想回到朔平去。找儿时的玩伴玩。” 傅庭筠由着他,关切地道:“那又怎么去了凉州贩马?” “流浪的时候遇到了我师傅。他老人家是个道士,有时候会帮人做法事混口饭吃。师傅他老人家见我识字,正好他老人家身边就缺个焚纸摇铃的道僮,就逼着我给他做了道僮。后来他见我学东西很快。就开始断断续续的教我些拳脚工夫。到了我八岁的时候,就正式拜了师。他就带着我到了漳县的天一观。我十三岁的时候,师傅过世了。我就想回江南去,偏偏身上没有钱,听说贩马赚钱,我就去了凉州。”
章县和陇西县同属巩昌府,相邻。 傅庭筠不禁又惊又喜:“那我还说蒙对了?你竟然在章县生活了四、五年。” 赵凌也笑:“所以我说,你说我是陇西县人。也对。” 两人相视而笑,只觉得月色都柔和了几分。 傅庭筠就问赵凌:“你贩私盐,是不是为了聚集财力,然后打回江南老家,为伯母平冤昭雪?” 赵凌点头:“还要把我母亲的尸骨和父亲合葬。父亲的坟茔,也要好好整理整理了!” 傅庭筠听着心中有些内疚,却嘟呶着道:“反正我不会道歉的——要是你回了江南,我。我怎么能和你在一起!” 这样的真诚直白,透着股娇憨,让赵凌心都软了。 “爹和娘知道我给他们找了个好媳妇,想必也不会责怪我没有早点赶回去!”他调侃着她。 她瞪大了眼睛横了他一眼:“又开始胡说八道了。” 赵凌大笑,只觉得快活似神仙。 ※※※※※ 翌日,傅庭筠和赵凌买了祭品回来,唐小姐已经由赵鸣护送着离开了乐都。 唐小姐一句话也没有留下。 赵凌不以为然。和下属商议着盂兰盆节的祭祀,每天早出晚归。 有太太过来看望傅庭筠,奇怪地问她:“怎么没有看见唐小姐?” “她奉了父亲遗命请九爷帮她主持分家的事,”傅庭筠笑道,“九爷不方便出面。给唐小姐另请了得高望重之人,唐小姐赶着回家了。” 那位太太“哦”了一声,问傅庭筠过盂兰盆节的事:“也不知道今天办不办?如果办,在哪个寺庙?” “这些我也不知道。”傅庭筠想到戚太太,和这些官太太说话就留意了几分。 那位太太有些失望,坐了一会,就起身告辞了。 等赵凌回来,她把这件事告诉赵凌。 赵凌笑道:“禅院和道观都想承办祭祀之事,多半是来向你打听官府的动向,看到时候把这件事交给谁办?” “真是复杂啊!”傅庭筠笑着摇头。 渐渐的,没有人再提起唐小姐。 唐小姐的身影像夏日清晨的露珠,很快消失不见。 到了盂兰盆节的那一天,赵凌和傅庭筠一起去了城隍庙,傅庭筠发现庙里既有和尚也有道士,和尚正殿念着,道士们在门口念着,大家各自为阵,相安无事。 傅庭筠张口结舌。 赵凌却在她耳边低声道:“反正多请几位菩萨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傅庭筠强忍着才没有笑出声来。 待赵凌主持完了盂兰盆会的祭祀,傅庭筠被那些官太太们簇拥着去了后殿喝茶、歇息,待用过午膳,众人一起去逛了庙会,傍晚,回城隍庙吃过斋饭后,有些人打道回府,有些人则到城外的苏河去放花灯。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