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利三国_第一六八章 人才井喷期(二)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六八章 人才井喷期(二) (第2/2页)

青州新政的政策一宣读。不用州郡兵动手,坞堡里面的农奴就会发动起义,斩杀家主分田地了。

    整个河内的叛乱,到建安五年后就基本上绝迹了。随之而来的是河内郡官方掌控人口的暴涨:从七万人上升到了三十五万人。由此带来的必然结果就是:河内世家的普遍衰落。

    可是,可是!万恶的大魔王蒋通并不打算就这么放过他们。在严格计算人头税,实施均田制和占田令,切实保护自耕农外。居然还推出了科举制:这厮不但从经济上,连政治上也要挖断世家大族的根啊!

    又要发动新一轮的叛乱吗?实在是不敢了——没看见以前发动叛乱的家族都全家死绝了嘛。整体搬迁到其他诸侯治下吗?先不说整体搬迁蒋通允许不允许的问题。也不说很多世家大族繁衍生息了几百年,搬家大不易的问题。就算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可是看看天下大势,还有哪家诸侯能够单独对抗蒋通?逃到哪里都逃不过蒋通这个大魔王的魔爪啊!

    那还能怎么办?唯一的办法就是,顺应时事,趁着平民穷鬼们的经济实力还没有完全恢复,无法大规模普及教育的时间段。派出家族内的精英子弟参加科举考试,就此进入大汉朝堂,然后积蓄力量,总有一天,要掌控大汉权力中枢,把蒋通变的天再翻回来!

    于是,河内郡获嘉县的杨家派出了曾在边让身边学习过的杨俊。河内闻喜县的裴家派出了以裴潜为代表的一大批裴家子弟参考。而河内温县的司马家,伯达、仲达、叔达、季达等四个年龄在15岁以上的子弟全部前来参考。比起真实历史中,司马懿迟迟不肯出仕的事迹,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是,就算派出这么多人来参考,但如此浓郁的穿越者风格的试题,就真能考出好成绩么?

    可以说,对于家学渊源的世家子弟而言,考试第一天的经典填空、经义解释、诗词歌赋什么的,根本难不倒他们。但是到了第二天的行政职业能力测试,就打退了一大批世家子弟。这一堂考试,反而是为了生存而不断挣扎,烟火气息浓厚的平民子弟占了优势。

    而到了第三天申论考试的时候,世家子弟的优势又回来了:申论,讲究的是高屋建瓴发表阐述。世家子弟们的父祖、叔伯兄弟都是高官,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生长,只要不是太废物,看问题的层次肯定比平民子弟高得多。

    所以,蒋通的本心其实并不想这个时候就开科举,因为他清楚的知道,平民阶层的力量还没有积蓄到足够,这个时候开科举,其实还是世家子弟占优。

    不过世事难预料,即便是穿越者,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妥协和苟且。

    建安八年四月五日。雒阳皇宫。

    “陛下、丞相,经过两百位考官的阅卷、统分、复核后,共计一万零三十六份试卷已经全部批改、登记完毕。根据本次科举的规则,礼部选取了总分排位前五百位的试卷作为拟录用人选。臣现在已经将一千五百份试卷全部带来,请陛下、丞相坐镇。礼部官员当场拆开糊名,以确认是哪些考生中举。”

    “善,请礼部尚书开拆吧。”

    一份份试卷的糊名被拆开了,作为皇帝,刘协当然不可能每一份试卷都去看。他要看的,往往只是前十来名考生的试卷。

    总分第一的考生,果然不出蒋通所料,是自己的族侄蒋济。也对,蒋济本来就是渤海师范学校的学霸,平日在学校里那是经常应对这一类型考试的。一共300分的总分,这厮只是在一些主观题中被象征性的扣了几分,最后得分高达291分。毫无争议的成了状元。

    刘协看了看蒋济的试卷,笑呵呵的道:“丞相,这就是当年朕初到河北时,对朕阐述义利合一理念的那个蒋济吧?果然是个人才。”

    “陛下圣明。”

    “朕听说此子年方十五,去年报考鲜卑蒙学教师,因为年幼,体格不够强健被刷了下来。然后主动去了幽州边境从军。如今他考了状元,朕觉得,若是此子本人没有意见,还是让他继续留在幽州军中好了。不过这职务上倒是可以升一升。”

    “陛下圣明。状元从军,正是我大汉尚武精神的体现。理当如此。职务嘛,他现在是个什长,就提升为军侯吧。”

    “善。嗯,这第二名是……司马懿。嘶~~~总分居然达到290分。而且诗词歌赋、申论的得分比蒋济还高,若不是行测丢了些许分数……河内温县司马家……果然名不虚传啊。”

    唉~~~人才在哪里都是人才啊。听到这样的结果,蒋通很是无奈。

    蒋通当然知道司马家的都是些什么人,可是有什么办法呢?也罢,只要我还在,司马懿就蹦不出什么名堂。再说了,我怎么能够因为他在历史上干过的那些事情就一直对其有成见呢?这已经是改变了的历史了啊。我是堂堂的穿越者啊!

    “接下来是第三名,法正法孝直,扶风郿县人,今年27岁。呵呵,扶风那么远的地方也有士子参考么?哈哈哈,丞相,亏得荀友若把蒋济叫回来参考,否则本次科考的前两名都不是渤海师范学校的了。”

    不是俺们渤海师范学校的教学质量不高,而是这些家伙都是妖孽!

    “唔,第四名终于是渤海师范学校的学生了,刘異。今年23岁。即将毕业。”

    “呵呵,臣也要恭喜陛下,此人乃是长沙定王之后,乃是陛下的族人。”

    “此话当真?嗯,丞相,朕想将其安置在瀛洲蒙学好好历练一番,不知丞相意下如何?”

    这刘異可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啊。派到日本去教蒙学可是有点浪费了。不过蒋通从来都不喜欢对刘协硬顶:“就依陛下。”

    之后的五到十名,也都不是无名之辈。徐邈、宗预、杨俊、裴潜、庞淯、应瑒乃至第十一名的王粲,全都是在《三国志》里有传记的家伙。现在一股脑的全部钻了出来。这时的蒋通和刘协,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那种“天下英雄进入我瓠中”的畅快感。

    “丞相,如此科举,真是让人感到极度的……嗯,愉悦啊!原来我大汉还有这么多优秀的人才!这科举,可否明年再来一次?”

    “呵呵,陛下,这点臣不能苟同。”对着年轻的皇帝,蒋通微微的笑了一下:“陛下,这一次科举,是我大汉开天辟地第一次,民间积累了很多年的元气,在这一刻集中爆发,由此才能得到这么多人才。可以说,这是一个人才井喷。若是明年再行科举,估计中举的人才总体质量就会下降很大一个档次了。”

    “唔,丞相言之有理。是朕着急了。那依丞相之意,这科举什么时候再开?”

    “五年,五年之后吧。陛下,朝廷最近几年扩张太快,内部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尤其是平民阶层的培养更是需要时间。北方的草原也还需要朝廷投入大量精力进行整顿。待得五年之后,大汉内部的主要问题基本得以解决。草原秩序整理到位后。臣计划同时向扬州、荆州、益州出兵。让大汉重归于一统。到那时,再行第二次科举。”

    “善,就依丞相之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