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之初_给读者的话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给读者的话 (第1/1页)

    从构思这个故事开始,我用了近一年的时间去研究这个时代。

    故事里涉及到的人物,他们在历史上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生活,交游是什么样子?他们怎么互相称呼?他们在哪一年做过的事情,到过的地方?

    那时候的人们穿什么样的衣服,流行什么颜色,服装制度是什么样的?他们如何休闲娱乐,他们听什么样的曲子,看什么样的舞蹈?

    那个时代的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南北分别有什么不同?故事中涉及到的城市,他们的建筑是什么样,街道是什么样?

    ......凡此种种,数不胜数。

    比如说投壶这种游戏古已有之,本来是一种礼仪雅戏。但在不同的时代又有不同的发展,写的时候就要注意。

    所谓投壶,是指将去了箭头的箭投入口小腹大的壶中,以投中多少定胜负。

    而魏晋的时候又有新的玩法,称为——隔障投壶,投壶人隔着屏风或者闭着眼睛去投;还有一种新的技巧,称为骁,就是让投入壶中的箭反弹出来,用手接住再投,有技艺高超的甚至可以连续投上百次。

    但让投入的箭反弹出来正好挂在壶耳上组成莲花形,这种骁技叫做莲花骁,是到南北朝的时候才出现的,因此我写两晋之交时期的故事则不能写有莲花骁出现。

    我是一个看书很快很潦草的人,但看到好多讲这段时期的书,特别是与这个时期琅琊王氏相关的部分,书中的谬误好几次我一眼就看出来。

    比如一本书里说“琅琊王司马睿到建邺的时候不过32岁,而王导已经年近不惑”其实王导与司马睿是同年生人,同是生于公元276年。

    又如《晋书》里说王濛死后,王导的长子王悦去拜墓。其实王悦早卒于王导,而王导是339年去世的,王濛死于349年,他怎么可能去拜一个比自己晚死那么多年的人呢?《晋书》谬误颇多,常有自相矛盾之处,这里说的拜墓的那位是太原王忱,而不是琅琊王悦。

    刚才看到一篇文章写王敦的弟弟竺道潜,说他在294年,十八岁时出家。

    我算来算去都算不对,开始还以为自己弄错了,最后才发现是写文章的人把8当成18了,他是286年生的,应该是304年而不是294年出家,若按古代通常以虚岁来算年纪的习惯,就是在303年。

    现在我才明白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说她看红楼梦不同的版本,不用留神看,稍微眼生的字自会蹦出来是什么含义。

    或许我太过于较真,毕竟本身要写的就是穿越小说,势必会有一些现代的痕迹融入进去,何必这么执着于细节,只要情节好看不就行了吗?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用这么久的时间去全力投入一件很可能最终不过是付诸东流的事情里,或许我真的是冒着傻气,或许很多人根本不在乎这些。但我还是愿意尽量贴近历史真实与历史细节,对自己负责,对读者负责。

    我心里很忐忑,但我想人总要有些坚持,即使最终结果或许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总比从没有付出努力的好。

    感谢所有点击,收藏,推荐这个故事的诸位,是你们的支持,给了我继续的力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