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太平公主_第二十九章 文氏兄弟 久别重逢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九章 文氏兄弟 久别重逢 (第1/2页)

    兄弟重逢的场景到底是什么样的?

    没有拥抱,没有言语。

    只有波澜不惊的眼神和叹息。

    一如这波澜不惊的重逢。

    一如这波澜不惊的人生。

    相隔近二十年不见,再见已然物是人非。

    ------------------------------

    文易之的娘亲,本是良家女子,后家道中落,被迫卖到文府,做了大夫人的填方丫鬟。那时文少爷(文易之的父亲)娶有一妻两妾,可这三位夫人都不争气,嫁进文府快一年了,肚子里一点儿动静也没有。文家二老急着抱孙子,整日里唠叨个没完。

    文少爷不知何时又看上了大夫人房中的丫鬟,几次调戏,都被大夫人撞见,她心中有苦却说不出。大夫人想要讨好二老,只得巴巴的把自己的丫鬟推到丈夫床上。

    不巧这个丫鬟却是争气多了,不过被少爷临幸了一次,就怀有了身孕。这是文家第一胎,被文府上下看得非常重,老爷太太们天天嘘寒问暖,就等着她肚子里的孙子快快出世,而三位夫人虽然嫉妒,却也不敢加害于她。

    怀胎十月,长子终于健健康康的生出来,这个婴孩便是文易之。

    头两年里,仗着有文家长子的身份,易之倒是很受二老喜欢。不过他的母亲就没那么好运了,自从生了孩子,本就虚弱的身体显得更加疾病缠身,二老怕被她传染,因此狠心将她关在别院一个矮房里,既舍不得花钱请大夫,也不给她吃什么补品良药,硬生生等着她自生自灭。

    文少爷见无法给心爱的女人一个名分,曾几次跑去找二老理论,可都被驳了回来,于是那丫鬟便渐渐被文少爷所遗忘。

    再加上大夫人怀恨在心,时常借故刁难于她,她只是终日以泪洗面,想逃走却也没个去处,强撑着活下来的唯一理由,就是看着自己的亲生儿子有朝一日能长大成人。

    那丫鬟本是个孝顺体贴的女人。她虽然自己有痼疾,却也不会使唤下人送汤送水,倒是常常跑去厨房替文少爷和两位老人熬汤药,用来补身,而且因为不希望他们知道是自己亲手煮的汤药就不敢喝了,所以她总是亲和地笑着对厨房里的下人们说:“别告诉老爷夫人和少爷这汤药是我煮的。”

    如此默默伺候了五六年,那丫鬟依旧没有熬出头,身体却是每况愈下。而大夫人也终于生下了文家的第二个孩子,文昌宗。

    文昌宗是嫡子,自然而然一出生就备受宠溺,时年五岁半的长子文易之便渐渐被人冷漠、淡忘。

    当众人都围着文昌宗团团转的时候,文易之就会跑去别院看望娘亲。娘亲早已是满头华发,满脸皱纹,背脊佝偻,直不起腰来,不过三十岁的女人,就已病成这副模样,怎能不叫为人子的心疼。

    文易之为了给娘亲找大夫,便跑去大夫人房里偷首饰拿去典当,本以为做的天衣无缝,没被任何人发现,谁知当铺大当家的媳妇儿和大夫人是旧交,一眼便认出了那些首饰,亲自抓他去找大夫人当面对质。

    大夫人知道此事时,怒气中烧,将文易之拖到老爷老太太面前请他们发落,此时就算再怎么顾及亲情,也不得不遵从家法了。文家家法规定,文家若有偷窃者,无论主子、奴才,一律赶出文府,永不相认。二老只得忍着痛将长孙赶出家门,从此以后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小孙子文昌宗身上。

    大夫人自然落个亲近,自己生的儿子能受宠,他们二人便会母凭子贵、子凭母贵。文易之的离去就如同除去了她的眼中钉、rou中刺。等到文少爷从远方经商归来时,长子早已不知去向,那个曾经得到他一夜恩宠的丫鬟也伤痛的病死在了别院里。

    一切发生的这么突然,这么意外,其实却也是遵循着历史的轨迹,宿命的安排。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经写过一首《井底引银瓶》来描述这种悲剧女人的命运。

    井底引银瓶,银瓶欲上丝绳绝。

    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瓶沉簪折知奈何?似妾今朝与君别。

    忆昔在家为女时,人言举动有殊姿。

    婵娟两鬓秋蝉翼,宛转双蛾远山色。

    笑随戏伴后园中,此时与君未相识。

    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

    墙头马上遥相顾,一见知君即断肠。

    知君断肠共君语,君指南山松柏树。

    感君松柏化为心,暗合双鬟逐君去。

    到君家舍五六年,君家大人频有言。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

    终知君家不可住,其奈出门无去处。

    岂无父母在高堂?亦有亲情满故乡。

    潜来更不通消息,今日悲羞归不得。

    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

    诗中生动描述了唐朝那个特殊的奔放的年代里,一个跟爱人私奔的女子的悲哀。因为身处中唐都市那个丰富多彩的朝代,女子才会有这样的机会与男子交往,并能私奔,都市的商业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