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83章 寻找 (第1/2页)
乐思齐进京前帮衬了柱子五十两银子,预支了柱子一年工钱,陈东一家在顺庆镇南边里弄买了一个院子,院子有一溜儿五间房,和一个小小院子。 柱子成亲后住在东厢房,陈东老俩口住西厢房。现在秀英每天也跟镇上其它婆婆一样,每天早起洒扫院子,吃过早饭坐在门口东家长西家短,说说自家儿媳妇是永恒的话题。 “你儿媳妇年底要生了吧?”同坐一个妇人问秀英。 秀英乐呵呵道:“可能得过了年以后吧?” 路口身着皂衣一个领头模样的人喊:“仔细找,一户户问清楚。” 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妇人道:“又怎么了?这些衙役天天吃饱没事干,就会无事忙。” 另一个年轻些的,瘦瘦小小的妇人道:“你们看,那不是陈三吗?” 一个胖胖的衙役手拿一张纸,可不正朝她们走来。 顺庆镇地方不大,居民们大都识得衙役,心情好时遇上还会开两句玩笑。现在被打断谈兴,妇人们心情可就不怎么好了。 陈三一户户打门,也没进屋,就在门口把手里的纸拿给门里的人看,然后到下一家。 秀英家是里弄最后一户。柱子在景福楼有分红,日子过得红火,平日里买菜时总顺带着买几个果子饼子,见了邻居们拿出来让她们尝尝鲜。因而邻居们有事没事总在她家院子里或门口台阶上闲坐。秀英能说会道,很快成为老太太们的头儿。 看陈三挨家挨户,很快朝这儿来,秀英眯起眼,努力想看清他手里的纸写的是什么。老妇人打趣道:“柱子娘也识字?” “哪里识字了,不过好奇。”秀英笑道:“你别说,我家曾经来过一个识字的,还会写呢。” 妇人们不管信不信的,都“啧啧”赞叹两声。 离得三四家,陈三脸上堆着笑。道:“都在这儿啊?”把手里的纸递过来,道:“大婶们看看,可曾经见过这位小娘子?” 秀英接过纸,纸上廖廖几笔,一个俊俏的姑娘活灵活现,那双眼睛直似会说话似的。 “啊!!!”秀英惊呼出声,赶忙捂住嘴。 “你见过?”妇人们望过来时,陈三已喜不自胜道。要是寻到见过的人,可是有五十两赏银的。 “没……”秀英头摇得拨浪鼓似的,道:“我只是看到有人生得这么俊。才叫了一声。” 陈三失望。道:“婶啊。你没事叫什么叫。长得俊的从多了去了。也就是你眼界小,没见过世面。” “哦,你见过世面。”老妇人抢白道:“夜里在梦中见的多吧。” 陈三二十多了,还没说上媳妇。 妇人们都掩口笑起来。瘦小妇人道:“要不要我帮你做媒啊?省得你天天晚上做梦。” 好一通打趣,把陈三说得落荒而逃。 秀英却怔怔的,等到晚上柱子回来,把柱子拉到东厢房,说私已话。第二天柱子请了半天假,到集上找给人写信的算命先生,照老娘教的,给乐思齐写了一封信。 天气渐暖,景福楼的生意也日渐稳定。虽没有大赚,生意却逐日增长。这儿是进城必经之路,原先很多人把这儿当行脚店,路过进来吃个饭,怎么便宜怎么来。自从景福楼开业。楼下辟了一半地儿,给过往的客商歇脚,火锅本省了煎炒做的时间,能快速端上桌,又是丰俭随意,消息传开之后,为省钱不歇脚的行商也在这儿歇歇,填饱肚子再走。 楼上是雅座,贾涵辟了一间房专门悬挂名士们的墨宝。 此时房里几个书生对着一幅题跋为清宁山人的山水画摇头晃脑呢。 一唇上两撇须的书生道:“清宁山人神龙见首不见尾,怎么会有墨宝留存在这儿,不会是假的吧?” 一个二十三四的青年道:“要是真迹,怕是主人会珍而重之收藏起来,怎会这么大方,挂在这儿让我等瞻仰?” 其它人附和称是,那是年方二十岁已中两榜进士,号称游历过祖国河山的清宁山人啊。他在不在京还两说,景福楼主人什么面子,怎能请得动他? 小二进来道:“客官们的菜已上齐了,请过来这边。” 既是悬挂墨宝的地方,当然不能让水汽蒸腾给熏着了,文人们在这里赏字赏画,写字作画,到别的房间吃饭。 几人出房间,迎头又有几人快步而来,一人道:“快来看,这儿有清宁山人的墨宝,再迟些,主人要收起来就糟了。” 小二微微一笑。前几天一个少年公子喝了酒问起东家是谁后,便挥毫泼墨画了这幅画。再然后,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