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兵变 (第2/2页)
就这么简单?”朱由检不大相信。 “就这么简单,我只是拿回本就属于我的,毕竟您好歹也是我岳父嘛!”李鸿飞笑着说道。 尽管心里恨不得杀掉这个便宜岳父,但现实就是这么无奈,他若真出手杀了朱由检,整个大明又将陷入动荡之中。 乱世之中并不缺乏野心家,李鸿飞下一步最主要的任务便是收回兵权,这时候爆发战争,岂不是让那些武将越做越大么? 归根结底,李鸿飞跟朱由检,实际上属于同一类人。 “希望你的选择是对的。”朱由检目光有些暗淡。 “还请您拭目以待。”李鸿飞信心十足道。 “李梦回!你这个乱臣贼子,难道就不怕遭报应吗?”高宏图在另一间船舱内大喊大叫。 “报应?劳资还真不怕!”李鸿飞喃喃自语道。 整个长江水师高度戒严,沿途并未做任何停留,仅用半个月时间,便顺利抵达北京。 崇祯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朱由检及一应朝廷官员,“顺利”抵达北京。 十二月初五,朱由检颁布诏令,废除六部,重开中书省,封李鸿飞为左丞相,史可法为右丞相,共同统领朝中文武百官。 说是重开中书省,实际上是对各部门进行整合,将原本六部的权力,都集中在了左右丞相的头上。 十二月初七,朱由检在颁诏令,原吏部尚书高宏图,吏部左侍郎钱谦益一干人等,结党营私,贪赃枉法,责令罢免官职,交由大理寺审理,依法严办。 政治斗争总会有牺牲,朱由检不能有事,那就只能让东林党人当替罪羊了,搞掉其中的头头,剩下的也就只能乖乖依附到李鸿飞麾下。 十二月初八,朱由检颁布诏令,着令左丞相李鸿飞,重组内阁,一应人选皆由李鸿飞决定。 此令一开,预示着以往由皇帝甄选内阁大臣,变成了由左丞相甄选内阁大臣,皇权将因此而大幅度削弱。
十二月初九右丞相史可法,着手组建大明国会,并编纂新的。 国会又称之为议会,是一个主权地区的立法机关,其成员由属该地区的代表组成。 这些代表可以是直接或间接选举出来的,也可以是委任的,一般国会除有立法的权力外还有签署外交条约、宣战或批准和谈、选举或推翻政府、批准政府预算等权力。 同时诏令中有明文规定,丞相的任期只有五年,要想连任,需要皇帝题名,并由国会代表投票,超过半数以上才能继续任职。 国会代表可不是朝廷官员,甚至国会代表不能入朝为官,它是由勋贵、世族、科研人员、农民、商人、工人各行各业的代表组成。 所以只要这五年里,李鸿飞或者史可法表现不佳,国会就有权罢免两人的官职 国会的出现,标志着大明王朝,正式进入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 十二月初十李定国接任国防部长,负责全面整改大明军队,同时免除李鸿飞国防部参谋总长职务。 国防部的职责是,统一管理大明军事力量的建设工作,如大明军队的征集、编制、装备、训练、军事科研以及军人衔级、薪给等因此,国防部并没有实际军事指挥权。 想要实际军事指挥权,则必须内阁与国会共同批准,才有可能。 而李鸿飞离开国防部,也是为了更好地施行军政分离。 朱由检一连串的诏令,让全国百姓都蒙圈了,这又是在闹哪样?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很快,李鸿飞在迁都途中发动“兵变”的事情,便传遍了大江南北。 李鸿飞造反,挟天子以令诸侯,当代曹cao 各种各样的谩骂声,接踵而至。 不少老百姓开始大肆囤粮,准备应对即将到来的战争。 不过李鸿飞敢走这一步,自然也想到了其中后果。 首先通过朝廷发布公文辟谣,表示只是发动兵谏,而非兵变,这兵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圣上谏言,让其抓捕高宏图一行。 至于皇上颁布的一系列诏令,都是之前便制定好的改革措施,只等迁都之后,便会全面实施。 尽管解释有些牵强,但也并非不能接受,大明本就是天子与士大夫共天下,皇帝不掌权,也并非什么稀奇事。 毕竟明朝的奇葩皇帝多了去了,比如万历皇帝朱翊钧,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出宫门、不理朝政、不郊、不庙、不朝、不见、不批、不讲。 又比如朱由检的上一任,明熹宗朱由校,整日沉浸在木工活中,同样不理朝政,安安心心做个木匠皇帝,任由魏忠贤等**乱朝纲。 所以北伐之后,朱由检忽然放权,在一众老百姓看来,也没什么毛病。 同时李鸿飞暗中发动舆论攻势,大肆鼓吹李鸿飞的好,甚至将其比作张居正第二,只要在李鸿飞的领导下,大明百姓很快就能过上幸福生活。 这时候,民心的优势就显现出来了,土改政策取得效果后,几乎整个北方的老百姓,都向着李鸿飞。 反正短短几年时间,他们的国家,从大明换成大顺,又从大顺改成大清,大清一亡,又变成了大明子民,国家对他们来说,真的还不如一口饱饭来得实在,这朱由检更是与他们没有丝毫关系。 哪怕现在李鸿飞当了皇帝,只要答应的好处能兑现,他们就不会有任何怨言。 虽然南方有部分地区颇有微词,但全**队基本都站在李鸿飞这边,谁敢跳出来跟李鸿飞对着干? 大规模战争是打不起来了。 至于那些小打小闹,李鸿飞根本不惧。 他正式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国会还未组建的这个空档,快速签署了“剿匪令”。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