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92章漠北臣服 (第1/2页)
不出所料,最后的全**制改革投票,以304票赞成,27票弃权,30票反对的巨大赞成率顺利通过。,。 会议结束,一众军方将领各怀心思地离开,从今往后,除三个主力集团军,与两支大明水师舰队外,其余军级以上将领手上的兵权,还不如手底下一名师长。 “行了,其实也没什么好抱怨的,在闯贼出现之前,大明境内也只有边关将领手握重兵,如今国内战事结束,朝廷收回兵权也无可厚非。”一名将领自我安慰道。 确实,明朝中后期,朝廷对军队的掌控能力还是十分强大的,只是到了最近几十年,各地不断爆发农民起义,朝廷主力无法兼顾,只能将兵权下放,让各州府自行招募军队,从而导致各地总兵实力暴涨尾大不掉。 “现在唯一的意外,就得看江西的黄德功将军了,他手上可有足足十万大军,按照方才的整改内容,这十万大军只有一半能成为守军,分散在南方各州府,剩余一半要就地解散,你们觉得黄老将军会善罢甘休?”有人说道。 李鸿飞在议会上说的话,大家也不会全信,人家都敢集结军队了,未必不敢直接反了。 由此可见,黄德功的保密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不仅是黄老将军,方才我看了一下,好像还有几名军长没参与会议,另外那些没有获得国防部授职的地方将领,一个也没来。听说江西今日也在举行军事会议,其目的就算我不说,大家也应该清楚。”又有一人说道 所谓的地方将领,其实就是地方民兵与游击队‘性’质的将领,甚至还有部分是土匪招安过来的,这些人的职务与资料,还未在国防部登记,可以说连国防部都不清楚,这些人手上究竟有多少兵力。 当然,无论是之前的东厂,还是如今的国安一处,对这些都有相关的资料记载,只是寻常国防部参谋,没资格查阅而已。 “没错,第一集团军虽然能打,但这些将军也不是吃素的,就算被朝廷坑了一把,但每个人手上或多或少也能汇聚近万人,只要拖上三五个月,各地处于观望的将领定会纷纷响应,朝廷就算不愿意,也不得不妥协,因为军制改革是朝廷单方面宣布的,只要他李定国敢扩军参与内战,就等于是在宣布军制改革作废。”有将领分析道。 在他们看来,朝廷军制改革过后的兵力,在保证边境安定的同时,最多能空出十万战兵应付国内局势。 只要时间一长,朝廷不得不增兵,边境的兵力无论如何不能动,那么就只能再次增加国防军编制,届时,朝廷的军制改革也就只能无疾而终了。 “老实说,要不是手下军官,基本都是从南京军事学院出来的,劳资才懒得来这里听他们搞所谓的军制改革!”一名脾气火爆的将军,直接就说出了心里的想法。 直到此时,李鸿飞成立南京军事学院的另一个目的,总算是曝光出来了。 “纪滔兄,幸亏你没南下,人家仅凭五十人,就能深入敌境千里,轻松摘下朱由崧的项上人头,你觉得江西黄德功如此大张旗鼓,朝廷真的会这样拖下去吗?” 这些人中,也有看得比较长远的,从国防军对付朱由崧的手段来看,任何阻挡军制改革之人,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而此时的南昌府,也确实如这名将军所言,甚至连第一集团军都还没出手,就在黄德功与特战队员的配合下顺利解决了。 当黄德功宣读圣上“密旨”,并当场表示支持军制改革之时,潞王朱常淓脸都气绿了。 最可恶的是,黄德功调集十万大军,并非北上勤王,而是为了震慑各路诸侯带来的兵马,同时还以通敌叛国罪,逮捕了刘泽清、高杰等领军大将。 就连朱常淓本人,也得随同进京,前往宗人府‘交’代自身问题。 几名不服气的将领,当场准备发难,想要带领自己的部下,杀出南昌府,结果杨秀带着手下特战队员,将一麻袋人头扔向大厅,现场很快便安静下来。 手下领兵将领的脑袋都搬家了,这时候就算能冲出会议室,也很难短时间内召集军队冲出江西了。 至于史德威的第一集团军,如今在扬州一线还未渡江,得知江西问题已经圆满解决后,史德威随即下令全军就地驻扎,督促江南各省军制改革事宜。 北方各部兵力原本就被打散,加上没有高层将领从中作梗,军制改革进行得十分迅速。 而南方速度同样不慢,原本南方就一直在进行改革,有一定经验与基础,加上黄德功十万大军率先裁军作为表率,更有十万战兵坐镇扬州,一众小军阀,也只能半推半就地配合起军制改革。 从五月初直到五月底,国防部一口气裁撤了将近三十万大军,能继续留在部队的,基本都是国防军的‘精’锐,即便是各地守军,他们的战术水平,也比之前的关宁铁骑只强不弱。 裁撤掉将近三分之一的军队,战斗力不降反升,直到这时,李定国才真正明白李鸿飞始终坚持军制改革的根本原因。 —— —— 期待中的明军内‘乱’没有爆发,阿济格、与顺治的满清八旗至今杳无音信,东北死了个朱由崧也彻底偃旗息鼓,气得巴图尔珲台吉大骂饭桶。 毕竟在这次博弈中,只有他们‘蒙’古人跟汉军正面‘交’锋,而且还吃了大亏。 现在什么好处没捞着不说,还将明廷给得罪死了,眼瞅着边境封锁越来越严重,甚至明朝商人也开始自发参与联合抵制,如今连走‘私’这条路都被彻底掐断了。 终于巴图尔珲台吉怂了,他可不想过一日三餐只能吃‘rou’,连粮食与茶叶都没有的日子,只能遣使向明朝议和,希望能恢复两国邦‘交’。 其实这样的封锁对大明也没多大好处,没有‘蒙’古提供的牛羊‘rou’,北方地区的老百姓,一日三餐都难见荤腥,长此以往,营养方面同样会严重失衡。 别问为什么不吃猪‘rou’,正德十四年,因“猪”与明代皇帝朱姓同音,被令禁养,旬日之间,远近尽杀,有的则减价贱售或被埋弃。 虽然禁猪之事持续时间不长,正德以后养猪业又得以发展,但是经历这次事件后,老百姓对养猪保持谨慎态度,南方稍微好一点,毕竟“天高皇帝远”,这些北方的居民,则宁愿养‘鸡’养鸭也不愿意养猪。 加上北方连年战‘乱’,别说猪‘rou’,‘鸡’鸭也没人愿意去养了,没有了‘蒙’古提供的‘rou’食,老百姓真就只能餐餐吃素。 好在正是因为战‘乱’,老百姓一日三餐能有口吃的就不错了,这才勉强坚持下来。 不过等到北方经济复苏,老百姓富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