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巧计夺玉 (第2/2页)
位公公上前,行礼之后焦急道:“李大人,中丞大人,你们可算到了。” “皇上怎么样了?”李翱边走边问。 “情况很不好,秦太医只是摇头,王德妃在床边一个劲儿的哭。韦大人和另外几个大人已经先行赶到了,就等您来主事呢。” 忽然,睦旨住了足。 “睦旨?”李翱回身,看了他一眼。 “爹。”睦旨抬头,“没事。” 眼前不由得恍惚起来。脑海隐隐约约有这三个字在闪动,王德妃。 王德妃…… 可是他心里思念了十八年的“母亲”…… 夜色深沉,诺大的宫城仿佛被层层的阴云笼罩,凄凄乌乌的仿佛丢掉了生气。从浓密的阴云之中,斜斜漏下来微微的一点月光,也变得死气沉沉。李睦旨向李翱说了一声,就掉转了头,沿着原来的路折了回去。 李翱解意,也没有多说,跟在公公身后进了内殿。 内殿里,一片灯火通明。 咸宁殿中,皇上拥衾靠坐在床头,喘着浓重的气息。他看起来孱弱而苍白。 很显然,他已是重病弥留。 皇上艰难的挪了挪身子,目光越过面前粉白黛绿的后妃佳丽,太医大臣,扫至床头几上的佛经、佛卷,喘息着说:“朕患重疾,势将大去。独思茫茫九泉,无可念,苍苍来生,未有福……” 他病榻前的人们闻言下跪,磕首高呼:“陛下洪福齐天,万寿无疆……” 他的口齿已有些含糊:“万事万物皆有定数,缘灭则离,朕……阳数已尽,臣等不必过恸……李翱——”
李翱匆匆入内,跪在最首,移至榻边急急道:“臣在。” “你细……录朕言,详撰诏书……朕命你与韦保衡、刘邺、赵隐、萧仿、崔彦昭六大臣摄政辅国……望爱卿守业奉公……为、为新主护佑我大唐江山昌隆复……兴……另立储嗣……于第、第、第……” 他大咳一口气,困难的落下第字后,便没了声息。 李翱和其它群臣俯首恭听,一抬头,忽然发觉在他的身旁,一只手自床边滑落,这只手的锦袖上镶着腾云驾雾的金龙。 “皇上——” 李翱高叫一声,扑至御榻之前,最先开始抽噎。紧接着,群臣匍匐,放声大哭。诺大的皇殿,已是被地动山摇的哭声淹没。 寂静许久的宫城,也沸腾起了喧闹而混乱的嚎啕。 那些守殿掌门的侍宦宫俾齐刷刷的跪下去,尽力低声幽咽或者面现沉恸。 可是,伏地而嚎的人里,真正为国忧者,又有几人? 外面的雨势已渐渐小了些,沉沉的黑暗终于完全压了下来。 李翱干嚎了半天,依旧是没有落下一滴眼泪,额上不由的渗出了汗珠。他用手遮了遮眼角,余光中看见了身后数十双心怀叵测的眼睛,他感觉脊背一凉,低下了头去。 听着耳边一声比一声高的哭声,他等的有些焦急,心里不由的捏了把汗,睦旨怎么还不来。 唐懿宗共有八个皇子,长子魏王李佾,次子凉王李健,三子蜀王李诘,四子威王李侃,五子普王李俨,六子吉王李保,七子寿王李杰,八子睦王李倚。而在这八个皇子中,五子李俨是王德妃的孩子,并且是王德妃私奔之后回宫产下的孩子。 所以,李翱自然是想要辅佐自己的孩子登上皇位。 这不但让自己的地位得到了提高,并且,也算是报了当年的夺妻之恨。 而此刻,已是有人沉不住气了。 一个身着紫衣二品官袍的臣子径自站起,先定着目光向左右扫视,然后放高了声道:“各位恕微臣多言,圣上遗命微臣辅位冲主,然谕诏不清,储嗣未明。又家不能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长者为大,且魏王李佾贤能俊杰。非微臣擅自,实则天象所致,洪福所愿,苍生所想啊。” 说话的,正是辅政六臣之一的韦宝衡。 有人指明了方向,便会有人紧随其后。 又一个声音响起:“微臣同韦大人,臣也以为,魏王谦礼谨让,恭德仁孝,又是皇储之长子。放眼众皇子中,兼具坐拥天下才华和福愿,非魏王其谁?” “臣恤圣上意,必是禅位于魏王……” 魏王…… 霎时之间,场中局面向着一边倒去。 这就像是一场赌博,韦宝衡押大注于大皇子魏王,自是定当竭力的拍案呼喝。而那些押注他人的大臣,又怎么会就此罢手,撤桌走人呢? 况且,这场豪赌,拍下的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还有那些将心血倾注于皇子身上的大臣的未来和生命。 前进一步,便是海阔天空。而若后退,则只能是悬崖和激流。 又有谁会放弃自己的生路呢? “韦大人此言有差,卑职以为,吉王李保于兄弟为最贤,若嗣位于魏王,吉王又以何堪……” 吉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