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面试未来宰相 (第2/2页)
少。只要百姓自己自然的耕种,那一般问题都不会出现。再加上对于地方官员考核是绝对的品德优先,这样更是让地方官员去带领百姓致富没有什么热情。 在绝对品德优先的考核体系之下,百姓致富并不能够对于升官有太大帮助,而品德这个东西太过于唯心,同样也无法量化。这样必然会造成地方官员对于发展经济热情很低,反而生怕一旦出了问题让地方官员丢官。 “这个真是历史的悲剧,如果绝对以道德作为考核,会让官员陷入不敢做事,生怕多做多错的情况。绝对以道德考核,必然会造成一大群庸碌的官员,这个才是最大的悲剧。而小农经济的模式之下,百姓自我生产,更是加重了这样的情况。小农经济太过于稳定,太过于自然,所以让官员根本无需太多干涉,这样让庸碌之官进一步加重。” “在绝对道德之下,道德和经济发展是割裂的,这样的情况下如何能够不出庸官?这帮古代腐儒啊,真的是为了压制百姓,煞费苦心了。故意把道德和致富割裂,可以保住他们的统治地位。一边高唱道德,把道德极端化。可是却故意的把孔子那个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爱慕富贵取之有道的理念给故意的忘了。” “这种情况道德和金钱绝对对立的思想,贻害无穷,甚至到了后世都有不少这样的思想流毒!” 荆谋言对于这种把道德和金钱绝对割裂的思想,那简直是太害人了。他已经让人把思想固化成为有钱一定是不道德的,越穷越正义,越穷说明道德越好。可是荆谋言曾经穿插过在社会高层和底层,非常明白这种思想完全是狗屁不通。 哪一个层次的人都是有着好人坏人,所以荆谋言算是对于这种思想彻底当做了臭狗1屎。所以荆谋言宁可任用那些有一定到的道德缺陷,可是却能够带领百姓致富的人,而不是那些空有一身道德,可是却没有任何致富能力的官员。 “张行成,你说说你们富平县,到底有什么优势?”荆谋言问道。 张行成赶紧回答:“荆员外,我认为我们富平县其实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土地都是官府的,并且人口刚刚经历战乱,并没有太多,所以造成了均田制并没有完全实行。我们还有大量的空余土地可以利用,这个也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
“因为绝大部分土地其实依然还是掌握在官府手里,并没有因为均田制下发给百姓,这样让我们官府手里控制了土地,可以利用土地按照我们的想法进行发展。过去百姓都是耕种粮食,可是自从巴蜀实行了集体耕种,大投入的大农业,商人重新组织百姓,采用了优质效率高的农业器械和经过了集中选种育种,让农业耕种的成本跳水一般的降低。并且实际耕种面积提高了很多,这样必然会让粮食增产,而且种植粮食的成本也都紧接着下降。这样如果我们各地依然按照种植粮食,那必然会造成严重的谷贱伤农。” “虽然目前巴蜀的粮食还没有推广出来,可是这个我认为迟早会逐步推行到全国的。这样我们富平县可以根据我们当地的条件,把土地分为不同的区域,然后按照官府的统一指点,耕种不同的作物。不拘泥于粮食,可以根据需求耕种不同的产品。这些产品价格一般都比粮食要高,而且天下总体百姓也是粮食相对充足,不怕因为改变耕种了其他的作物,也就让粮食不足。” “我在来此之前,已经根据我们富平县的水土进行相应的划分,把那些尚且没有分出去的官府的土地,进行相应的划分。然后然后请了一些擅长农作之人进行推荐,然后选出了一些作物。这样可以按照巴蜀的方法,邀请一些商人来进行投入资金合作,进行大兴农业耕作,然后可以生产出相应的非粮食的农业作物,卖出好价钱。” 荆谋言看到了这份计划,这份计划其实有几分后世富平县发展道路的影子。后世因为那个国家元首是富平县人的缘故,荆谋言好奇关注了一下富平县的情况。这个富平县最早因为土地私有制的桎梏,无法由政府直接指导耕种。因为土地是私有的,无法让进行相应的计划耕种,造成了没有统一的计划,最后大家一起乱七八糟的弄,一起倒霉。 后来是在土地改革之后才让他们实现了第一次发展,因地制宜的耕种,划分了不同片区结合了当地的水土和市场条件进行种植。 而目前大唐时期虽然名义上有一部分土地是均田制,可是因为隋末战乱,人口大量锐减。这样土地均田制其实并没有完全执行,还有大量的土地在官府的控制之下。这样也就有效的躲过了后来土地私有制之下的发展桎梏,可以由官府来运用这些官府手里的土地。 甚至延缓土地分配的速度,避免土地分散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盲目的耕种,最后增产不增收。 “好了,你这份方案合格了。”荆谋言说。 荆谋言已经认为这个张行成合格了,能够因地制宜提出了相应的计划,这个在古代已经是非常不错了。在古代这个一片多做多错的思想里面,能有这么一个懂得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官员,那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荆谋言没有理由放弃。 荆谋言已经打算调动他来到长安任职,尤其是可以在发展经济方面帮助自己,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助手。 张行成非常高兴,自己总算是可以留在中枢任职,那接下来前途将会大大的增加,而不是像是在地方县城那样半死不活。 张行成一激动,接着说:“荆员外,我想我还有一个想法,请荆员外斧正!荆员外是民生大家,我有一些不太成熟的想法,还请荆员外进行指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