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公堂之上 (第1/2页)
没想到,这小吏确实一好口才,只是才开刚了个头,便是几个衙役押了几个人出来,看来是前一堂结束,打断了这故事的继续。 小吏便笑道:“今日看来是讲不成了,这上拨既然出来了,也就马上轮到你们了。改日再与你们细说。”走了。 走了?文箐想:这说故事的拿了几文钱,故事还没讲呢。真是好一张嘴。 马上就出来一衙役,巡视一圈,道:“可有赖家村的人?” 陆大伯忙上前应道:“我们是赖家村旁边陆家村的。官人可是找的我们?” “陆家村?哦,迷鹿村的吧?便是你们,快快随我进去。呈词都写好了吧?”那衙役语气虽有些不耐烦,态度尚好。 陆大伯忙又要掏铜钱,对方摆摆手道:“听说你们也是帮那三个被拐的孩子,既然是义举,无需如此。”又看看文箐他们,“怎么是四个小孩了?不是三个吗?” 陆三叔抱着文简,拉了柱子,示意文简站一块,笑道:“是三个,三个!那个大的是我家大郎,不是被拐的。” “嗯。那他待会勿要进大堂门口,免生干系。” 众人点头。随了衙役走向左侧的角门,进到仪门里,便是进了县衙堂口了。 虽然有这么多人助阵,可文箐现在心里很是忐忑不安,于是四处也张望一下。这大大的院落里,唯中间两棵很大的丹桂树,树下有一个小亭子,看不清上面写的什么。 耳边听到随行衙役道:“以后等候听告便在亭子间候着便是,非是仪门之外。” 文箐想:果然咱们是一群乡巴佬。 穿过甬道,便是了县衙大堂。大堂建的很是有气势,上有匾额题宋体“亲民堂”,两侧堂前粗大的黑漆廊柱上有题联,上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下联是“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要是一县政治如此联,则此次来县里,应该基本无碍了。文箐心里这么想。 看向大堂头里,两侧果然站了一排青衣皂吏,气势很是威武肃穆。 衙役自是拿了进去禀报,一干人等便候在大堂门口,听得里面说进去禀事。 陆大伯,陆三叔,还有陆里老,携了文箐三个进去,其他几个在外面候着。 一进去,陆大伯他们几个便跪在地上,文箐在进来前被他们告知要跪,也只得入乡随俗地跪在地上,听他们口称“知县老爷”。 果然便有了“下跪何人”这句俗得不能再俗的话了,文箐听得这些台词似是熟悉,便在陆三叔说完后跟着依瓢芦画弧道:“禀,禀大人,我,小女子是……成都府周同知家的……长女。这个是弟弟,旁边这个是归州驿丞的子侄。” 前面说得磕磕巴巴的,不知用什么词来表达,怕说错了,后面两句就自然了些,其他人听得虽然不流畅,生硬得很,但是都认为是小女娃害怕所致。 其他人一听得“成都府周同知”,都心里一震,原来是官府家的小姐少爷。难怪会派人各府县发出告示榜文了。 这任知县姓陈,关于成都府周同知船难于四川、湖广交界地带一事也有耳逆子,只是没想到其儿女居然被自己辖下的泼皮给拐来了。心头也是一紧。 此时本来已,这时忙又站出来禀报了一下相关事宜。 知县问:“可有七岁了?” 文箐低头道:“禀……大人,尚未足。” “既是三个弱小,许站着回话。”说话很是威严,不过此处倒是显得有一两点温情。 文箐便谢了恩,站起来,偷眼一觑,只见前面一木栅栏,再立三尺公案,上面放着惊堂木、文房四宝以及红绿头案签。刚想看那县令是何模样,却因来前受陆三叔叮嘱,不得抬头直视堂前。 陆家里老也算是乡村基层领导,此时按律被要求直身,立于堂上一侧。唯有陆大伯陆三叔仍然跪在堂中。 “你等所告何事?需知此六月正是农忙之时,除却人命、强盗等大案外,其他案件本堂一律不受理。” 县丞已将呈词拿起,念道:“告状人陆成大,陆随三,系本县九图迷鹿村人士,有流落到本村的三位小孩,一女两男。询问方知乃邻村赖厉从归州拐来之良家孩童,赖厉三人因故自相残杀而丧命,此三童机灵得以逃出囚笼。可仍有略买之主遗落未查证。恳请本县大老爷作主,惩治恶徒,将三位幼儿返乡归亲。略买略卖,畜生之流,非天莫剿,上告!” 知县已从旁边的县丞手上接过呈词,看了看,把这套流程接着走下去。“可是如此?” “回禀县老爷:正是如此!周家小姐乃为垂髫之年,按律无法立呈词,所以草民兄弟二人一是受周家小娘子之托,二是作为邻村里人前来告官。因其被拐卖,现主犯赖二等已因自相残杀而丧命,故此望知县老爷判决,一为惩恶,二为求返乡归至父母膝下。”陆大伯大声回道,陆三叔在旁也道“喏”。 旁边差役已拿了归州方面的画像逐一核对,确认无误后,回:确系画中之人。 这陈知县便又让堂中各人自陈具体情况。 文箐那时尚不知,作为一个孩童,是无权告状的,所以才有了陆家兄弟作为邻村里人出现,以便出具状词。另一方面,她的证词在某些方面也是要受到质疑的。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