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赤子之心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 (第2/2页)
的不是身体,而是坚强的意志,以及不愿意躺下的斗志。 经过上千名工程师的努力,在第二批鲨鱼级开工建造的时候,江南造船厂就拿出了完备的设计方案,而且完全达到了海军的要求。当时六大造船厂为建造大型巡洋舰而兴建的船台也陆续完工,所以海军立即下达了订单,而且是一次订购十二艘。只是,能够立即开工建造的只有六艘,所以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的建造工作分成了两个阶段进行,最终一共建造了十二艘。 其主要性能为: 标准排水量:31840吨,满载排水量:38950吨,最大排水量:42880吨;总长:251.8米,水线长度:240.6米,型宽:28.5米,吃水:9.8米,定员:1655人(充当旗舰时为1808人)。 锅炉:8台七十二年型燃油锅炉,主机:4台七十二年型蒸汽轮机,功率:210000轴马力,推进:4轴4浆;航速:35.5节,续航力:21000海里/18节,或者24500海里/16节。 主炮:9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L58型舰炮(3×3),副炮:16门七十一年型130毫米/L50型舰炮(8×2);鱼雷:2具三联装鱼雷发射器(各备雷20条)。 主装甲带:120-220 50毫米,装甲甲板:80-150 50毫米,装甲隔舱:50毫米,炮塔:100-350毫米,炮座:350毫米,司令塔:220-350毫米。 仅从设计上看,很多人会认为海外领地级是海龙级的指挥简化版本。 显然,这个认识并不完全正确。 海外领地级确实简化了指挥设备,从而有效的降低了造价。只是与海龙级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区别。 比如,新采用七十五年型300毫米舰炮就比海龙级的七十三年型先进得多,而且能够将300毫米重型穿甲弹的威力发挥到最大限度,其穿甲能力在七十三年型的基础上提高了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二十。 这一提高带来的影响是决定性的。 当时,美国海军已经发现,其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装甲根本抵挡不了300毫米穿甲弹的打击,在与海龙级交手中肯定占不到便宜,甚至在鲨鱼级面前的优势也不是很明显。说白了,阿拉斯加级大型巡洋舰的最初防护设计是针对重巡洋舰的200毫米舰炮,而不是大型巡洋舰的240毫米与300毫米舰炮。 显然,巡洋舰的防护设计不是以自身舰炮为标准,而是以针对的对手的火力为标准。 如此一来,在设计第二种大型巡洋舰的时候,美国海军就明确要求能够在常规交战距离内应付海龙级主炮的打击。当时,美国并不知道,帝国海军已经拥有了比海龙级主炮更好的300毫米舰炮。 因此,在美国海军建造第二种大型巡洋舰的时候,其防护就已经落后了。 后来的实战也证明,在面对海外领地级的时候,美国的大型巡洋舰只有挨打的份。也正是如此,帝国海军才会在战时为四艘服役不到三年的海龙级大型巡洋舰更换主炮,以增强其火力! 除了主炮之外,最大的变化就是防护。 虽然为了降低成本,必须减少排水量,从而必须削减装甲的重量。但是汪华华并没有忘记提高防护性能,特别是生存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设计海外领地级的时候,他就更大范围的采用了“重点防护”的理念,即在适当削弱部分装甲的情况下,用富裕出来的装甲加强关键部位的防护。 也就是说,汪华华把当时帝国海军战列舰的防护设计思想用到了大型巡洋舰上。 实战证明,这一设计理念是非常正确的。很多战舰都是因为关键设备受损而丧失战斗力,并且被敌人击沉。如果能够确保关键设备的安全,即便在次要部位多挨几枚炮弹,战舰也能返回港口,并且在维修之后重返战场。无论如何,维修一艘战舰要比重新建造一艘战舰划算得多。 也正是如此,很多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都在战场遭到重创之后活了下来。 显然,这一点设计在其主装甲带,水平装甲的加强设计中体现得极为明显。比如,其主装甲带的厚度有所降低,却在关键部位加上了一层50毫米厚的装甲,使其防护能力反而超过了海龙级。 可以说,这一设计理念成为了后来所有大型战舰的设计标准。 当然,海外领地级大型巡洋舰的出现,也奠定了帝国海军在破交作战方面的霸主地位。另外,其强大的续航能力也让该级大型巡洋舰的使用范围超过了鲨鱼级,成为了真正的远洋型破交战舰。 海外领地级在战场上的表现再次让帝国海军相信,高强度的海上绞杀足以让英国这样的国家退出战争,同时严重削弱美国的战争潜力。不说别的,当时美国本土很多重要物资的运送工作都是由海运承担的,而不是由陆运承担的。如果能够破坏美国本土附近的海上航线,美国的战争机器就难以正常运转。 也正是如此,在与美国打到最关键的时候,帝国海军最重视的不是战列舰,反而是大型巡洋舰,而且海军的战略也逐步向破交作战方向转移。可以说,正是如此,帝国逐渐走向了最终的胜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