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四卷 四龙闹海 第三十八章 新年新相(加更第二章) (第2/2页)
在此基础上,各舰队下设分舰队,并且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比如在改组前,快战斗群属于太平洋舰队,改组后,太平洋舰队改编为第一舰队,而快战斗群则为第12舰队,第11舰队则是主力战斗群。 各分舰队下的战舰编队则在分舰队编号后加以注明。 比如,快战斗群的战列舰编队今后就应该称为第121战列舰舰队,如果增添新的战列舰,并且编为独立的战列舰编队,则顺次为第122战列舰舰队。 不说这套新地作战指挥体系是否更加有效,仅各舰队地编制就比以前要清楚得多。 可以说,此时是陈锦宽对海军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最好时机。 李玉民倒台之后。东洋系在海军中地地位大大降低,几个能够说得上话的将领都是人人自危,谁还敢跟陈锦宽对着干,敢对陈锦宽的改革说不 南洋系是既得利益者,就算陈锦宽的改革动了他们的蛋糕,在对比东洋系的悲惨遭遇之后,那些心怀不满的将领也只能忍气吞声。不敢表反对意见。 说白了。陈锦宽之前没有推行如此大规模地改革,就是两大派系地阻力太低。 如果在此之前推行这一系列的改革,不但东洋系会坚决反对,南洋系也不会支持陈锦宽,结果肯定是徒劳无功,甚至会动摇陈锦宽在海军中的地位。 当然,从根本上讲,这次改革针对的仍然是东洋系。 虽然李玉民倒下了,但是他最多只能算是东洋系这颗大树的地上部分,其地下的根基并没有受到动摇。以东洋系的影响力。要不了多久就会冒出下一个李玉民。所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要对付下一个李玉民,肯定更加棘手。 通过这次改革,陈锦宽彻底打破了海军的原有格局。 也就是说,不管是东洋系还是南洋系的军官,都离开了原来的坑,与以往地关系彻底决裂,今后得听海军司令部与总参谋部的调遣。显然。两大派系的军官明智一点的话,都会找到新的效忠对象。 可以说,陈锦宽这次改革是一举三得。 先提高了海军的战斗力与作战效率。其次彻底打垮了对他最有威胁的东洋系,最后高度集中的权力提高了他在海军中的威信。 当然,从帝国地角度讲,这轮改革绝对是有益无害的。 陈锦宽提高的只是他在海军中地威信,从根本上对萧鼎昆没有威胁。再说了,海军实力的提高,是帝国打赢战争的根本保证。如此一来,萧鼎昆不但不会反对陈锦宽的改革行动,还会全力支持。 后来。萧鼎昆就是因此暂时放弃了合并海6两军指挥权的计划。 从这一点来看。陈锦宽的改革还起到了自保的效果。其实当时海6两军低下的作战效率已经让萧鼎昆非常不满了,如果不尽快推行改革。并且提高作战效率,恐怕海6两军元帅的大权都将不保。 此时,再也不会有任何人怀疑陈锦宽地政治能力了。 当时,甚至有传言,说陈锦宽并没有病,是在装病。通过装病,陈锦宽不但避开了李玉民事件产生地影响,还让东洋系与南洋系的将领都订着元帅地位置,降低了防备,结果在陈锦宽提出改革方案的时候,两大派系的将领都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根本无法采取应对措施。 当然,白佑彬知道,陈锦宽绝不是在装病。 只不过,这是不是陈锦宽在借势推行改革,白佑彬就不好说了。 作为南洋系军官,白佑彬最初的时候对陈锦宽的突然袭击也有所抵触。说白了,一下出现这么大的变化,谁都难以立即接受。 只是,白佑彬属于最先看到好处的那批年轻军官。 通过这次改革,不但两大派系的高级将领被剥夺了很大一部分权力,还让几乎所有年轻军官看到了希望。 虽然门系出身的影响并没有从海军中立即消失,但是在新的体制下,决定军官晋升与前程的决定因素不再是关系网,不再是家族背景,不再是出身豪门,而是其在战斗中的实际表现,是其个人素质。 大概也正是如此,在这场海军内部的无声风暴中,几乎所有有才能的年轻军官都站到了陈锦宽的一边,并且用实际行动支持了陈锦宽推行的改革。 正是年轻军官几乎集体倒戈,那些反对改革的高级将领才不得不忍气吞声。 大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陈锦宽才敢于在这个敏感时期,特殊时期推行如此大规模,如此彻底的体制改革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