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卷 战略转折 第六十二章 承前启后(第三更) (第2/2页)
在此之前,吉林号连续击中了缅因号三次。 六点四十八分不到,从吉林号乙炮塔一门主炮打出的穿甲弹准确地命中了缅因号b炮塔的正面装甲。 虽然穿甲弹没有能够击穿厚达五百毫米的装甲,但是其带来的巨大动能震坏了缅因号上本来就非常脆弱的炮塔旋转机构,最终导致其b炮塔仅能在左侧七十五度到一百度之间转动。 可以说,衣阿华级战列舰最大的设计缺陷暴露了出来。 该级战列舰的主炮炮塔,以及配套设备的总重量过了一千七百吨,炮塔与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为一个整体,由一台三百五十马力的液压马达驱动,可以达到每秒四度的水平旋转度。 整体炮塔可以使扬弹机构进一步简化,减少了出故障的几率。 问题也同样突出,即炮塔的旋转机构相对脆弱,基座本身就承受了炮塔的重量,如果被穿甲弹击中,在巨大的冲击力作用下,很容易损毁,从而使炮塔丧失作战能力。 相反。省级战列舰采用了分置式炮塔,弹药舱并不随同炮塔一起转动。 这种设计方式的弊端也很明显,先会使扬弹机构,以及弹药舱内的输弹机构更加复杂,容易出现机械故障。另外。要求炮塔与弹药舱地结合部位极为紧密,增加了制造与加工难度。当然,好处同样明显,即炮塔可以做得轻一点,在使用相同承重能力的基座时,其基座的亢余度更大。即便被穿甲弹直接命中,也不一定会受到严重损伤。 两种不同的设计方式也体现出了美国与明帝国的工业实力差距。 采用分体式炮塔,必须具备大尺寸零部件精确加工地生产能力,需要更大的水压机,以及精度更高的机床。如果没有相当的工业实力,就只能采用整体式炮塔,避开分体式炮塔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打到这个时候,吉林号与缅因号可以说是不分上下。 虽然吉林号占有一点优势。但是并不明显。由此也可看出,衣阿华级与省级战列舰的性能确实在伯仲之间,很难分出高下。 另外,缅因号上地美军官兵明显不如肯塔基号与路易斯安那号的官兵。 从炮击命中率上来看。缅因号的命中率不到百分之一,而路易斯安那号的命中率过了百分之三,肯塔基号的命中率也接近百分之二。 同样的,吉林号的表现也不如广东号与江苏号。 打到七点之前,吉林号挨了六次,击中对手九次。 这个战绩不算好,也不算差。 与广州号相比,吉林号受到的损伤要小得多,除了右侧地二座副炮炮塔。以及四座射炮炮塔被毁之外。并没有多大的损失,九门主炮都在继续作战。火控设备也没有受到损伤,舰桥内的指挥系统也安然无恙。 只是。吉林号的命中率就低得多了。 最关键地是,打到此时,吉林号只让缅因号的b炮塔丧失了部分战斗力,并且在其次要部位开了几个窟窿,并没有使缅因号完全丧失战斗力,更没有使其损失度。 以当时的交战情况来看,吉林号的表现也算得上是难能可贵。 在穿甲弹无法击穿敌舰关键部位装甲的情况下,即便能够多击中对手几次,结果也不会有多大的变化。 同样的,吉林号无权擅自脱离战斗序列,也就无法缩短交战距离。 作为整个主力编队中,除了对付早就损失了一座主炮炮塔地一号目标舰地旗舰之外,唯一单独对付一艘敌舰的吉林号,能够在四十分钟内压制住对手,且自身没有受到多大地损伤,这已经算得上是不错的表现了。 也许,吉林号地最大贡献是成功的牵制住了缅因号。 从整个交战序列来看,如果没有吉林号,那么广东号与江苏号就不能放手对付路易斯安那号。另外,位于吉林号后面的四艘皇帝级乙型战列舰也不敢放心大胆的去收拾四号目标舰,即明尼苏达号。 因为吉林号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杨定方才敢于采取果断战术。 也许,连白佑彬都没有料到,改变僵局的是第42舰队里的四艘略显落后的皇帝级乙型战列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