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1.免税 (第2/2页)
要收复广宁,不过举荐的都是些朱伟迪没听说的文官,所谓最知兵的也只是曾经率领军队打过强盗。 明朝士大夫敢言战是好的,不过他们中真心没几个懂军事的,朱伟迪这种军事小白都敢说自己比他们中大多数人强。 朱伟迪自然也想收复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广宁,切断后金和蒙古的联系,不过他不想派出一支乌合之众去给后金充当运输大队,扯了半天的皮后,决议总算达成。 其一是免辽饷等加派。这是政绩工程,反正现在不差银子,文官们自然乐见其成。 其二是加强九边的防御力量,特别是京师东北门户蓟州镇的防御。不是去打仗,只是加强防御,不怕打输了担责任,还有钱捞,文官们对这项提案更是喜闻乐见。 其三是花钱收买朵颜,还有林丹汗,派人去蒙古调停林丹汗和朵颜等部的战事,希望他们停战,希望朵颜等部站到明朝这一边来。 第一项决议是很快下达,皇帝下圣旨昭告天下免了辽响等加派,撤了各地的收钱收税的太监,顺便把天下各州县的清欠税务也一同免去。 免税免上瘾了的朱伟迪,甚至差点要把各地的农税统统免了。 在免税的同时,大把的钱逐渐在把积欠的军饷补上,大把的粮食也在源源不断地运向各边镇。 让朱伟迪郁闷的是自己的银子通常还没捂热就花掉了大半,此时他才真正对“崇祯面对的是妥妥的噩梦难度”这句话有了深刻的理解。要不是有外挂,他是绝对要做好跑路打算的。 此令一出,一些不知内情的文官们虽然表面上都山呼万岁称颂吾皇英明,不过暗地里都在摇头,许多东林党的官员们甚至开始奔走相告准备庆祝胜利,他们都在等着看朱伟迪的笑话。 不过很快他们就惊得跌掉了下巴,户部一下子像是变戏法般掏出了大把的银子和粮食,各军镇的积欠也在有序的补发。 皇帝的内库为什么有那么多钱,京师为什么有那么多的粮,为什么会有天降物资事件,大伙都弄不清楚,有人调查过,但是也没调查出什么结果,只知是从皇城里出来的,皇城里的人都对此讳莫如深,里面是什么情况谁也说不清。 反正不是坏事,人们谈论了几个月也论不出什么结果,只好当是上天赐福。 于是阉党众们开始真心称颂皇帝圣明,虽然他们是依附过魏忠贤,不过本质上他们还是文官,对各地敛财的太监有本能的厌恶。 至于东林党,皇帝的政策他们是想拍手称快的,但是皇帝不信任他们,又让他们恨得牙痒痒。 军饷的积欠在继续有序发放,大批粮食也在以京城为中心向北方各地运送,充实各州县的粮仓。 至于封建官僚们做这些事的效率,朱伟迪就只能叹气了。 他也知道对这个腐烂的官僚体系不能要求太多,反正现在有的是资源,不怕他们贪污浪费。等到军权在握秋后算账时,彻底把这个腐朽的体系打烂了重建一个便是。 第二项决议在阉党内阁的运作下,也很快实施。一道新的圣旨很快下发至九边,同时拨付的还有海量的粮食和银子,要求把九边所有军镇的待遇都提升到与辽镇同一水平,还特别强调了要加强蓟州镇的防守力量,要求蓟镇扩军先两万,同时加紧各军事据点的城防修筑。 接着派出巡查御史,开始巡视九边军务,朱伟迪希望整顿下九边特别是京师门户蓟州镇的军务,内容是淘汰老弱、检查武器装备、加强训练和修补防御设施,防备后金可能的绕道袭击。 第三项决议,还得继续讨论,要等把各边镇把蒙古的形势上报,探一探双方的口风再作决定。 对这次的大动作,朱伟迪没有抱太大的希望,他清楚对这个腐烂的官僚体系有太高的期望只会把自己整得和历史上看到的那个崇祯一样多疑。只是他暂时没有一个可靠的班底,要建新军还是困难重重,只能依靠旧体系。 当然,旧体系再烂,这么多资源砸下去,还不至于守不住个边墙。至于进攻后金,朱伟迪暂时还没有那个打算,他对现在的明军实在没有什么信心。 税务也免了,大批的粮食也运往西北准备赈灾,流民问题不用担心了;以百万计的银子也砸进了九边,外患问题也稍微缓解。 朱伟迪终于不再像前些日子那般感到寝食难安,接来下他不再时刻盯着奏章,把政务大多交由内阁和司礼监处理。 他是做不到几十年如一日地学习朱元璋的,他认为勤政的皇帝通常都不长命,比如明孝宗朱祐樘还有满清的酋长雍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