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9.想要富先修路 (第2/2页)
朱伟迪无语了,于是好言劝慰了一番才让诸位大臣们从地上爬起。 之后,决议自然很快被通过,具体办事的当然是工部。 接下来,朱伟迪便把自己早就写好的《道路修建指南》拿了出来,交给了工部。 水泥这一新事物,烧制方法也直接写在邸报上,扩散给全国。 现有的交通等技术条件,水泥这玩意也不可能从一处贩运到全国,只有把技术扩散,创造出市场需求才能推动水泥工业发展。 修新路,所用的自然是标准的现代道路施工方法,很科学,不过说起来也没有什么大的技术难度。 主要是强调了道路修建的准则:一是道路承受交通荷载的能力,主要依靠天然土基,并强调土路基要具备良好的排水,当它经常处于干燥下,才能承受重载而不致发生沉降;二铺路要用有棱角的碎石,互相咬紧锁结成为整体,形成坚固的路面。 唯一的技术难点就是不知在此时的交通条件下,选取多大的石子才是符合科学要求的,这个只有慢慢去试,这第一条路也是为了摸索科学的修路方法。 让朱伟迪郁闷的只是这时代不会有挖掘机,也没有压路机,更没有碎石机。 压路还好说,用牲口拖着大石碾反复地碾平土地便是,反正这时代的交通压力也没大到需要上压路机的程度。至于土方工程那就只有靠人力慢慢去挖了,路面要用到大量的石头,采石和把石头敲碎也是一个不比土方工程量小的活计。 要是没有外挂,连京师到山海关这种距离不过几百里,基本还都是坦途的工程,以大明的财政收入都难以支持,不过有了外挂当然是一切都有可能。 工部不少的官员对这个技术指南是很怀疑的,不过皇帝吩咐的谁也没法违抗,反正也有大把的钱捞,他们也没多的意见,修坏了自然是皇帝的责任。 工程开始筹备的是时候,他便单独召见了李长庚。 “先生知道朕为何召见先生么?” “陛下是对修路之事还有什么吩咐?” “先生,不要以为朕不知道大明官场上那些个事,漂没那些痼疾,朕也不多说。朕只要先生管束好手下,让他们少拿点便是。役使的民夫,顿顿要管饱,报酬每年给民夫全家两年口粮,还须有银钱,每丁年给二两。不要苛待民夫,如今京师粮价这般便宜,让人吃饱也不是难事。银子要多少,朕给多少,路修好了,朕可是要亲自去查看这路,御史们也在盯着,要是有人把事办砸了,朕也不介意砍他几个脑袋。” 说话时朱伟迪始终都在盯着李长庚,最后那一句说得非常随意,不过还是让李长庚惊出一身冷汗。 李长庚急忙伏地跪下,“臣自当约束好本部官吏,为陛下将这新路修好。” 丢出这么几句轻飘飘的话便要工部那帮贪官不黑钱,那是不可能事件,朱伟迪只求他们把路修好,不要苛待民工。二十万人聚集在一起,出乱子后果是很严重的。 接下来,道路修建的筹备工作很快完成,由一位工部侍郎主持,以示对这一工程的重视。由于钱粮给的充足,工部给出的预案是在北直隶及山东征发二十万民夫,其中会用到大量的东江镇迁移过来的辽民。 最近忙于杂事,都差点忘了那些让袁可立自东江迁来的辽民,这工部尚书倒是还记得,朱伟迪不由对这位工部尚书稍微高看了一点。 对那些辽民,朱伟迪的设想是,让他们和即将到来的西北流民一样,全部安置到京师附近,吸纳为纺织等手工业工场的雇员。 近来东林党没完没了的找事让朱伟迪很烦躁,东林党们对魏忠贤的弹劾一直就没停过,自然是存着用魏案把朝堂全都换成他们这些“正人”的心思。鉴于自己暂时稳住了朝堂,但是让东林党们进一步折腾下去,政局又要乱了,朱伟迪很快决定彻底打消东林党们的妄想。 很快,朱伟迪的动作就来了,大臣们很快得知魏忠贤的亲信党羽全被交由三法司审理。 此时三法司都是阉党的人,要怎么处理他们自然清楚,皇帝这是摆明要彻底把阉党的案子了结,不然又怎么会把魏案交给他们这些前魏党处理。 干完这件事后朱伟迪也继续把政事全丢给内阁和司礼监,做甩手掌柜总是比较轻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