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1.宗室(一) (第2/2页)
既有雄才大略运气又好的人物,基本已经没了闹出大乱子的实力,不过也难保里面没有想做朱棣第二的人,如今外面有后金,国家安全时刻受到威胁,对这些人动手,也需要掌握好火候。 光是简单想了想,朱伟迪就发现,大明朝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没有一个是好处理的。他也有自知之明,清楚以自己浅薄的政治智慧,实在玩不转这些,暂时放弃了这种高难度的事情。 不过他还是稍微有点不甘心,回京之后,便召见了内阁次辅李国普。 例行的礼节过后,朱伟迪开口问道:“先生,如国库入不敷出,内帑也是日渐空虚,各地又连续遭受大灾,爱卿可有法子解决。” “回陛下。财计,无非开源节流四字。” 这不是废话么,李国普虽然还算是正直,不过终归也还是官场老油条啊。 朱伟迪突然想起卢象升对他这问题的回答,卢象升告诉他可以削减他手上新军的军费,军费削减了,拿什么去打鞑子,自然不行。 愣了会神后,朱伟迪决定不再绕弯子,“朕近日翻看了宗室玉碟。” 作为内阁次辅,李国普哪里不知道宗室如今已经成为财政的巨大包袱。不过这种得罪人,甚至还可能要替皇帝背黑锅的事,会轻易发话的只有愣头青。 李国普沉默了一会后答道:“祖制,不可轻动。” 朱伟迪摸了摸额头,“朕知道,非是眼下窘困朕才思虑此事,如今宗室人数已有二十万之巨。宗室只靠俸米度日,生计艰难的也不少。长持以往,国将不国。” 既然皇帝把这事搬到台面上来说了,李国普也再无顾忌,开口道:“微臣以为,可将宗室远支于玉谍除名,令其自力更生,朝廷可免税几年,亦可令其参与科考。宗室为国之贵胄,事体重大。微臣之议也只是一家之言,未必妥当,陛下可下旨令各官各宗藩进言,多方商议后再做定夺。” 这种政策,完全是治标不治本。朱伟迪也不是不知道实情,那些远支的宗室,也没有消耗多少财政资源。 对宗室远支,各地方官其实早就懒得搭理,高兴就给点救济,不高兴就任由他们饿着。最要命的是大明的祖制不让这些远支宗室光明正大地去自谋生路,这些宗室大部分都是穷困潦倒,路子活一点的会偷偷自谋生路,其中还有落草为寇的,呆笨的活活饿死的也有。 这个事情,终归是驳了皇家的面子,官员们也不敢拿到台面上说,这事就这么一直拖了这么多年,一直没有解决。 李国普的意思显然是借这事看看各宗藩的反应。 朱伟迪想了想,这李国普也终归不是刘伯温之类的大才,去指望他也实在不是很靠谱,这事也确实没有一个切实可行的法子,只得先按他的办法来。 朱伟迪知道廷议这事,不和文官通气的话,再加上各个宗藩的意见恐怕没有个大半年是不会有结果的。不过把那些远支的宗室除名,好让他们能光明正大的自谋生路,也给他们一条出仕的路子,这事倒是可以直接推行,拖了这么多年了,也要给那些人条生路。 见完李国普后,朱伟迪召见了文官各个山头的头目,和他们通了下气,严词暗示他们不要提削藩的事,不过削减宗室远支的议案要迅速通过。 削藩这种事,不用朱伟迪吩咐多数文官也不敢提,谁都知道提削藩的人,很多都没有什么好下场,汉朝和大明都有血淋淋的例子在。 敢提这事的,忠心为国的有,不过多数都是揣摩帝王心思,想靠这个搏个前程,朱伟迪的暗示就是要这些人收敛些,对削藩这种事,他暂时还是决定放弃,等到后金灭了,边墙问题解决,要解决这帮人也简单。 朱伟迪在第二天便下了道圣旨,商议削减宗籍。 事先通过气后,这事在文官集体里倒是没有遇到太大的阻碍,反正也没有碰他们的利益,何况文官们也一向对宗室看不顺眼。 抱着祖制不放的文官也有,数量不算多,朱伟迪也想不通他们是什么心态。反正这些人官位都不高,也影响不了大局,朱伟迪也就懒得去搭理他们。 和朱伟迪预料的一样,自然有大把的文官们看出他其实已经动了削藩的心思,想搏前程的自然也不少,有趁着朝堂上商议这事提出削减宗室开支的,有些激进的甚至把降等袭爵的建议也抛了出来。 对这些上疏,朱伟迪下旨处理得倒是非常快,下了严旨斥责他们,将这些人统统贬官。这些人冒出头来,不先罚他们自己的名声败坏了不说,各个藩王们的反击也会让这些人不好过,惩罚他们也未必不是种保护。 将迫不及待跳出来的小虾米处理掉后,朱伟迪也在淡定地等待,他要看看大明的宗室们对此事的反应有多激烈,也好决定等屠刀握紧了后怎么处理这群肥得流油的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