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图_第二十二章 匡正神洲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二章 匡正神洲 (第1/2页)

    隆政十九年“庚子东迁”,大魏皇宫迁至豫州神都,至今也有十八年。

    神都城原有三绝:万佛朝宗的龙门,二十四宴的水席,以及改头换面的正骨奇术。

    然而曹室亲修道,远佛宗,故而定都于此地后,以龙门一脉为首的佛家教派逐渐落寞。

    所谓的“神都三绝”之首被附庸权贵的文人雅士以名花牡丹取而代之,排挤之意显而易见。不过十几年来海清河宴,随着文士sao客年年借牡丹盛会歌功颂德以悦皇室,加之僧侣退避不争,新的神都三绝已然渐渐深入人心。

    除了牡丹,秋季的菊花也是神都盛产,中秋菊会之雅不输夏日牡丹之趣,前人有“满城尽带黄金甲”之誉,今人亦有当朝名卿徐茂良“黄花不逐秋光老”的佳句。即便是如今就要入冬的季节,菊花也依旧处处盛开。

    清晨,宫廷正是门庭若市,群臣入朝的时候。

    因为轿子无法进宫,所以家离得远一些的京官就得寅时起床,梳洗穿戴一丝不苟后,卯时前天没亮便出门——为了头上乌纱帽可万不敢迟上半分。

    千尺宫闱内,万丈朝野中,重重叠叠的红墙绿瓦与百转千回的大小石径,还有零次栉比的殿阁亭廊,都环绕着都城中央那金碧辉煌的正宫大殿。

    世人皆言东西两都宏伟无双,不知是用多少人间血rou堆积而成。

    传说八水绕长安的分水格局乃是仙人魏征一手造成,而这座有着龙门聚水,秦岭龙尾伏牛山镇气,又有万佛朝圣的神都城比起西京城来也丝毫不显逊色。

    礼部侍郎卢之龄在“庚子东迁”时曾有诗章,说不尽的凄凉怀古。

    红砖绿瓦金銮殿,千尺天台万夫寻。

    一朝龙椅天下拜,百年枯骨问谁红?

    在这万象神宫的大殿面前,是一条漫长的康庄大道,若站在大殿虹陛之上指点江山,下面那些上朝觐见的臣子看起来就如小石子一般。

    新帝继位两年余,打破了历代祖宗留下的规矩,亲督礼部制定了一套套严苛的朝礼。

    其一便是大臣们必须手捧笏牌,躬身走御道;以至于一些年老体衰的老臣根本就无法坚持走完这段漫长的道路。

    既然有人无法上朝,皇帝正好籍此“恩准”一干手握重权的老头子告老还乡了。

    两年的整顿朝纲,已经让先帝晚年留下来的靡靡之风淡至不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干亲皇的青壮派,做事雷厉风行,不论文武,皆都严谨细微,如履薄冰。

    到达正殿的虹陛下,就得亦步亦趋,低头捧笏上玉阶。

    椽角斗拱,犬牙交错。

    七彩壁画,金光熠熠。

    正所谓大衍之数五十,去一人数,乃得天地造化,万物生理。

    待群臣登上象征奉天承运的四十九级白玉台阶后,才能站在正殿大门外的丹犀之上。走到这一步已经能令身子骨不好的文臣气喘吁吁,累出小半条命来。

    百余位上朝觐见的大臣里,只有一位受到皇恩怜眷的老太傅有资格坐在椅子上,被太监们抬上宫殿。

    等到辰时金锣一响,司礼太监报那“宣群臣入殿”的口谕时,诸公才能提右脚迈入那扇磅礴大气红漆金锁的大门。

    群臣九步一拜,五走一叩,九五之后呼万岁三通,方可文左武右面北分立。

    武官以大将军蔡盛京为首,文官以三省宰辅在侧,及六部尚书、侍郎、各司主事、从事、要职京官和前来觐见的地方大员依品次往后排列。

    先帝隆政年间,皇宫正殿上挂着的那幅镶龙雕凤的匾额上,还题着与西京皇宫一样的“万象顺天”四字工整隶书。

    顺应天意,万象通达。

    然而瑞庆皇帝登基以来的第二年,额匾上却换成了另四个霸道无双的浑厚魏碑——“匡正神洲”。

    神洲四荒,纳入疆土!

    新帝雄才伟略,登基以来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短短两年就在削藩同时也取缔了丞相,分权给三省六部。如今的三公不过是一品虚衔而已,实际上已然不存,由三省主官与平章事五位宰弻顶替。

    战后大将军已非官职而是名号,但仍是武官最高荣誉,由太尉兼任,总领军权,太尉府与总理军机军政的兵部左右呼应。

    被赐座的老太傅司马大同乃是先帝帝师,三朝元老,故而特许可参议朝政。他虽是三公虚衔,但也有着非同小可的影响力,这也是司马家族深深扎根于大魏的原因。

    新帝登基以来,这位老太傅虽然保持了超然地位,却依然如履薄冰。正值壮年的陛下没有让他告老还乡,他自知其中定有因由。不过他懂得急流勇退的道理,亲自推荐门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