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五章【影片的评价】 (第2/2页)
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入殓这个行业的改观。 最后,男主角父亲手中滑落的那颗小石头让剧情变得饱满而圆润起来,导演的安排显得匠心独运,我本来猜测父亲最终的行李箱里都是二十几年来每年为男主角准备的小石头,但其实这一颗便足以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执着却痛苦的思念与爱了。而且,这份爱也将延续下去。 看起来,生命这场旅途还是很简单的。 我们出生,我们爱这个世界,爱我们的父母孩子,朋友和陌生人。比如,你会送自己的孩子石子作为礼物,会笑着和澡堂的老板娘打招呼,会在思念父母的时候拉大提琴,当然可能有时候固执地以为你恨他们,其实那只是暂时的,爱才是永恒。也会有人爱着我们,因为他们会在我们睡着后为了我们失声痛哭,也可能会有人在我们的脸庞上印上很多唇印,哦对,还会给我穿上年轻时我心爱的服装,还可能会有一个年轻专注的入殓师为我们整理仪容擦拭遗体,送我们最后一程。 然后,我们微笑着,没有了任何眷恋与遗憾,掩上门,轻轻离开。 而另一篇影评的作者是台湾著名电影学者、影评家、剧作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电影评论人、电影制片人,金马奖评委会主席,人称“台湾电影教母”的焦雄萍。她在看过《入殓师》后,心生感慨,回家之后奋笔疾书,第二天一份热腾腾的影评出现在《自由时报》上。 人们对死亡一直是讳莫极深的,尤其是中国人对待死亡的态度一直是很消极的,当然像入殓师这样一个为死人服务的职业也一直是被人们所唾弃的。我想起一个初中同学,曾经他就是在火葬场工作的,当时很多同学家长都以他作为反面教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 这是一部关于如何尊重生命和死亡的电影。主人公原是北京一家乐团的大提琴演奏家,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他,在经历了四个月的管弦乐演奏后,得到的却是“乐团解散”的噩耗与购买乐器的高额债务。迫不得已,男主角回到了故乡,过起了清贫的日子。不久,在一则有着“年龄不限,高薪保,按实际劳动时间计费,旅行助理,NK代理商”等字眼的广告的误导下,不明真相的他成为了专门把死者送往安乐土的入殓师。 从扮死者拍入殓指南DV开始,到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死者——一个去世两周已经腐烂的独居老太太。他的生活从人生顶端跌入悲惨低谷,每天带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中的他,哪怕看见饭桌上妻子煮熟的rou也会想吐;更因为对妻子难以启齿,最初的他只能独自在痛苦中挣扎。但渐渐地,在性情古怪、工作认真的殡仪馆馆长的指导下,他慢慢喜欢上了这份特殊的工作,明白了其实每一个生命都是有其独特价值的。这样的“死亡仪式”,能够满足死者生前的心愿,也缓冲了生者对死者离去的悲痛,并为死者的家人留下最后一眼的“美丽”记忆——这,就是这份工作真正的意义所在。 这是一部有着积极向上意义的电影,尽管没有谈到宗教,可同样让人感觉有宗教一样的平和与神圣。看着入殓师带着严肃又宁静的神情,严格地按照特定的程序,虔诚地给死者洗浴,穿衣,化妆,让人感到:死亡并不可怕——那不是归去,而是启程。也许,入殓工作对于死者毫无意义,只是给生者将难以言出的情感释放出来的唯一机会。既然人们都觉得生如夏花一般绚烂,那死也理应像秋叶一样静美。所以,入殓仪式就是生者向死者表达的最终又最重的敬意,入殓师也正是因为了解这一切,才总是能以其对死者的尊重在最后一刻赢得人们的尊敬与对这个行业的改观。 整部影片的色调淡雅,忧郁,沉静,内敛——浅黄的草,银灰的树林,潺潺的流水,茫茫的雪山,带着典型的亚洲式的审美将情节和对白时而沉重、使人热泪盈眶;时而又轻松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衬托地淋漓尽致。在绝大多数电影中,死亡常常被表现为血腥和暴力的结果,只有这部片子,才能让人在认真地思考、感受死亡之余,还能从中得到生活的激励及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而不仅仅是悲怆和痛苦。 最后,我想引用片中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作为结尾:“使已经冰冷的遗体复生,授予其永恒之美。那是准确的,冷静的,一种至高无上的爱。在最后的时候送别故人,静谧地,那一举一动都是如此的优美……”。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