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正文_第十四章 砖窑 (第1/2页)
水月洞天酒馆开张那天的热闹情景还没从烟筒山镇百姓记忆中淡化、褪色,他们惊奇地发现饮马河畔水月洞天酒馆旁边聚集了许多木匠、瓦匠、力工,他们忙得热火朝天,那里显然已变成了一个工地,瓦匠在力工的协助下正在给一座计划中的占地三百多平方米的砖瓦房打地基。砖是从镇子西面罗圈崴子屯砖窑烧制的,那个砖窑此前一直处于停工状态,原因是镇子里以及周围的村屯这几年都没人再盖砖房,寻常百姓倒是很想把自己家的土坯房扒掉,盖间结实漂亮的砖房,无奈用红砖盖房子的成本是他们无力承担的,所以只好望砖兴叹。这样一来这座数年前因烟筒山镇扩建而建起来的砖窑就荒废了。现在这个砖窑被齐志宇买下了,砖窑连同砖窑周围一大片有大半个足球场大小的取土用地只用了九百块大洋就到手了。 齐志宇将砖厂交给了老金,老金很快就雇了几个烧砖师傅,一些佃户,砖窑经过修缮很快投入了生产。这个砖窑是个小窑,一次只能出两千块红砖,而且使用的还是土法烧砖技术,没有制砖设备,全靠人力烧制,效率极其低下。那个时代交通不太方便,到远处的砖窑去买砖,费时又费力,又烧钱。所以他只好将这个砖窑买下来。为提高砖窑烧砖师傅、窑工的工作效率,齐志宇让老黄把这些人分成六组,每一组由一名烧砖师傅任组长,负责一个窑口。在原有的薪酬基础上每烧出一千块砖,给烧砖师傅、窑工百分之十的提成作为奖金,而且奖金的分配权由烧砖师傅分配下去。这样的做法可比传统的按天计筹不知高明了多少,大大的提高了烧砖师傅和窑工的劳动积极性。这样一来烧砖师傅就成了后世的包工头,为了多赚钱,烧砖师傅又去招收了一批窑工,采取三班倒的方式日夜不停烧制红砖。这样每天砖窑的产量提高了三倍还多,达到将近七千块砖。齐志宇计划建造的那座砖房占地300多平方米,墙高三米,厚半米,内部无需墙体分隔出房间,只以木桩作支撑即可。按照一立方米用砖五百一十二块来计算,估计有三十二万块红砖就足够用了,这还包括建造房屋时百分之五砖的损耗在内。 在砖窑开工一个月后,齐志宇才开始建造这座大砖房,这个时候砖窑生产的红砖已经积攒下两万多块,足够初期使用的了,而且造屋期间砖窑仍然在加足马力生产。这边的工地上建筑工人在紧张忙碌,而工地附近的饮马河中,齐志宇此时却带着金山、厨师老范坐在距离河边数十米的一条小木船上钓鱼。木船系在一块露出水面的岩石上,随着江水的流动不住摇晃。他们每人面前架着一根钓竿,长长的钓竿悬在水面,身旁放着装鱼的木盆,头上都戴着一顶黄橙橙草帽,坐在船舱里,均是一副很悠闲的样子。钓竿是从奉天一家俄国人经营的渔具店购买的,钓竿是黄铜做的,能伸缩,共5节,每节长50公分,总长约250公分,将近四斤的份量。齐志宇一共从奉天带回来五十根这样的钓竿。齐志宇并不懂如何钓鱼,所以才去鸡爪顶子山洞去寻钓鱼技巧的书,把那本《图解钓鱼手册》带回来后,经过一番钻研,掌握了一些钓鱼必备的理论知识,按照上面的说明按图索骥地做了一些饵料,便带着显得骨头缝里都快长出霉菌的老范等人帮助他把书上获得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 这个时代的东北环境还未遭到多少多坏,加之人口稀少,江河里的鱼数量还是很多的。八月下旬的饮马河畔阳光虽然有些刺眼,但发散的热量已是强弩之末了。咸涩凉爽的江风吹在身上感觉十分惬意。半个多小时后,老范面前水面上的鱼漂动了一下,经验丰富的老范根据鱼漂的动作情况,立即判断是鲤鱼在咬钩,猛地提起鱼竿,一条两斤多沉的鲤鱼有力地甩动着尾巴,拼命挣扎着,弄了身旁的齐志宇满脸水花,约莫一袋烟的光景,金山也钓上一条,却是小鲫鱼,而齐志宇却一无所获。齐志宇的心思没有在钓鱼上,他正在考虑近期在这里举办钓鱼大赛活动的相关事宜,目的是让磐石县城居民对钓鱼这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顺便也可以借助这次活动提升水月洞天的知名度。县城没有自己的报纸,无法通过报纸做广告,使更多的人知道举办钓鱼大赛的活动内容,而单纯通过散发传单的方式进行钓鱼大赛的宣传,也不符合国情,这个时代识字的人毕竟占少数,许多喜欢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