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九十五章 红楼四十五 直接 三 (第2/3页)
子,”,多虑了,不过那些精打细算正经管事的仆人倒确实会有如此想法, ““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这个却绝对没有,黛玉的敏感, ““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贾母极疼爱黛玉,有目共睹,哪个敢咒她,黛玉心太细, ““宝钗道:"这样说,我也是和你一样。"”,宝钗安慰黛玉,而且这话更拉近两人距离, ““黛玉道:"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有亲, ““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有实, ““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黛玉想得也很细, ““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纸,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黛玉虽然想多了,但以她的身份,这样想却也符合她的道理, ““宝钗笑道:"将来也不过多费得一副嫁妆罢了,如今也愁不到这里。"”,宝钗恐怕知道再也没其它话可劝了,这句话却是“终极”劝慰的话,所以此时说出来恰到好处, ““黛玉听了,不觉红了脸,笑道:"人家才拿你当个正经人,把心里的烦难告诉你听,你反拿我取笑儿。"”,黛玉也是太聪明,也是什么事都想得非常细,大局观却没有宝钗好,而且加上父母双亡,没有什么兄弟姊妹,无人可倾诉,想得如此之细更重要是如此之悲观却也很符合她的性格和处境,(XX注:为什么古时的人一说起这事便认为是取笑儿?) ““宝钗笑道:"虽是取笑儿,却也是真话。”几乎所有人都可以看出黛玉和宝玉之情,宝钗自然也不例外,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此时,最需要关心的确实是黛玉,(XX注:宝钗没有其他目的?(外人注:什么目的?(XX注:比如说更了解黛玉,以知道宝玉为什么喜欢她?(外人注:你多虑了,以宝钗的聪明,自然知道宝玉为什么喜欢黛玉,她不是说过也不得不喜欢黛玉吗)))) ““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知薛蟠者莫过于宝钗, ““咱们也算同病相怜。”,总的说,宝钗的处境比黛玉还是强很多,但宝钗无人能倾诉心里话却和黛玉确实是同病相怜, ““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不能只叹你黛玉自己的,我宝钗也差不多, ““你才说的也是,多一事不如省一事。”,顺着黛玉, ““我明日家去和mama说了,只怕我们家里还有,与你送几两,每日叫丫头们就熬了,又便宜,又不惊师动众的。"”,宝钗必会如此做, ““黛玉忙笑道:"东西事小,难得你多情如此。"”,女子对女子说“多情如此”,虽非男女之间“多情”,但相互心灵已经撞出火花(XX注:什么意思?难道...(外人注:就是聪明人和聪明人之间心灵相融,没什么难道)) ““宝钗道:"这有什么放在口里的!只愁我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罢了。”,宝钗生怕黛玉又会生出“麻烦自己”的想法, ““只怕你烦了,我且去了。"”,所以此时先走, ““黛玉道:"晚上再来和我说句话儿。"”,这话对于黛玉来说却很难得, ““宝钗答应着便去了,不在话下。”其实很在话下, ““这里黛玉喝了两口稀粥,仍歪在床上,”可怜见的,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心情不好时就怕这个, ““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如泪滴心间, ““知宝钗不能来,”女子不能走夜雨路? ““便在灯下随便拿了一本书,却是《乐府杂稿》,有《秋闺怨》《别离怨》等词。”,这个也来应景, ““黛玉不觉心有所感,亦不禁发于章句,遂成《代别离》一首,拟《春江花月夜》之格,乃名其词曰《秋窗风雨夕》。”,好诗词却往往出于此时, ““其词曰: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花草皆没落,病中人却更觉得灯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秋窗”,“助凄凉”,都是绝妙的好画,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病也速,也许真惊破黛玉心中之美梦,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心与秋窗外风雨同境,所以不忍眠, ““泪烛摇摇蓺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极强的拟人,烛泪牵愁,烛光照恨,烛儿越烧越短,所以“动离情”,自然,是黛玉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安慰自己,仿佛是“人生自古谁无死”,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催,急,仿佛死神在老远处催得急? ““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烛儿在伴着自己泣,仿佛自己要离它远去一般,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仿佛人去房空后的凄凉之景,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风雨却不会体谅人心,黛玉想到此处,心中之泪已洒, ““吟罢搁笔,方要安寝,”,虽然悲,但如此却化悲为词,就算悲,也能入睡了, ““丫鬟报说:"宝二爷来了。"”,倒来得正好! ““一语未完,只见宝玉头上带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雨尘仆仆, ““黛玉不觉笑了:"那里来的渔翁!"”,黛玉其实最想的是宝玉能来,但如何能告之于任何人?包括宝钗,而自己刚写完那首内心当然关乎宝玉的词,宝玉就恰好来了!黛玉当然会笑,心情也一定大好! ““宝玉忙问:"今儿好些?吃了药没有?今儿一日吃了多少饭?"”,问得都到要处, ““一面说,一面摘了笠,脱了蓑衣,忙一手举起灯来,一手遮住灯光,向黛玉脸上照了一照,”,好动作,如此明显的宝黛之情,难怪宝钗儿都认定“嫁妆”之事, ““觑着眼细瞧了一瞧,笑道:"今儿气色好了些。"”,可刚才刚大发伤感,那这气色好只能归结于宝玉的到来, ““黛玉看脱了蓑衣,里面只穿半旧红绫短袄,系着绿汗巾子,膝下露出油绿绸撒花裤子,底下是掐金满绣的绵纱袜子,靸着蝴蝶落花鞋。”(XX注:花里胡哨!(外人注:人不花就行!)) ““黛玉问道:"上头怕雨,底下这鞋袜子是不怕雨的?也倒干净。"”两人相见,黛玉的话儿简洁,却透露出黛玉一个观察宝玉仔细,二个担心宝玉淋了雨, ““宝玉笑道:"我这一套是全的。有一双棠木屐,才穿了来,脱在廊檐上了。"”,(XX注:宝玉穿高跟鞋?(外人注:...有跟也是在中间好不好!)) ““黛玉又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细致轻巧,因说道:"是什么草编的?怪道穿上不象那刺猬似的。"”,这话看似平淡,却似乎只有黛玉在宝玉前能说出, ““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