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三章 红楼四十八 中毒 四 (第2/2页)
之没有心计,单纯质朴,不过归为“呆头呆脑”,是宝钗对香菱似乎越来越“走火入魔”的激化话, ““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话虽然好笑,但细细想来,却也真有其“道理”, ““香菱笑道:"好姑娘,别混我。"”但这句话,却让人觉得香菱“呆”否?实在应该是另一种的可爱, ““一面说,一面作了一首,”丝毫不受宝钗这“气话”影响,甚至还又作一首,心态之好,能说香菱不聪明吗? ““先与宝钗看。宝钗看了笑道:"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香菱第一首,宝钗也是一眼就看出其“不好”, ““你别怕臊,”宝钗绝非真正要阻止香菱学诗,这句便是在鼓励香菱,让这里香菱,还有其他几乎人都能和宝钗相当好地相处,这是宝钗的难得和宝贵之处, ““只管拿了给他瞧去,看他是怎么说。"”宝钗也鬼,而且知道黛玉才是香菱的“正师”,所以如此说, ““香菱听了,便拿了诗找黛玉。黛玉看时,只见写道是:月挂中天夜色寒,清光皎皎影团团。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看到这,有前面黛玉“熏陶”的看官一定忍不住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但看到这后四句,却也知道香菱确实进步不小, ““黛玉笑道:"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不雅的措词自然包括诸如“影团团”、“诗人”、“常思玩”、“野客”之类的,而且那“不忍观”显然很是矫情, ““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当然,作的诗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毕竟这是香菱的处女之作, ““把这首丢开,再作一首。”丢开,黛玉的这师父很是干脆, ““只管放开胆子去作。"”黛玉是真正的导师级别的, ““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默默两字表明她深得黛玉之传, ““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蹲在地下抠土,这句最令人喷饭, ““来往的人都诧异。”恐怕抠土是最让她们诡异的, ““李纨、宝钗、探春、宝玉等听得此信,都远远的站在山坡上瞧看他。”此等至少十年难得一见之情境,让这些人都来如此远观, ““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显然,香菱在学诗上突飞猛进, ““宝钗笑道:"这个人定要疯了!”确实可能会如此,但事实证明香菱并没疯,可见香菱虽然看似呆,但心态确实是好, ““昨夜嘟嘟哝哝直闹到五更天才睡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就亮了。我就听见他起来了,忙忙碌碌梳了头就找颦儿去。一回来了,呆了一日,作了一首又不好,这会子自然另作呢。"”宝钗笑道,显然虽如此说,但并不是在否定香菱, ““宝玉笑道:"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可见香菱本质上的聪明伶俐是公认的,只是以前命运不好而已, ““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宝玉显然是完全肯定的, ““宝钗笑道:"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宝钗这里显然不是说宝玉学诗,“学什么有个不成的”,显然是“笑道”在让宝玉考举中进,这无意中透露了宝钗对男子的“标准”以及宝钗性格如此的一个本质的原因之一, ““宝玉不答。”宝玉的态度也非常明确,表面不答,其实心中说重点可能是可以用“厌恶”来形容的, ““只见香菱兴兴头头的又往黛玉那边去了。”显然想出至少比前一首更好的诗, ““探春笑道:"咱们跟了去,看他有些意思没有。"说着,一齐都往潇湘馆来。”正是, ““只见黛玉正拿着诗和他讲究。众人因问黛玉作的如何。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还得另作。"”黛玉要求严格, ““众人因要诗看时,只见作道: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其实已颇具“诗味”, ““宝钗笑道:"不象吟月了,月字底下添一个‘色‘字倒还使得,你看句句倒是月色。”原来是跑题了,不过这也要求有些过,改个诗名也就行, ““这也罢了,原来诗从胡说来,再迟几天就好了。"”宝钗对“自己人”香菱说话有些“狠”, ““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正常的, ““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果然入魔, ““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毅力, ““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这几个人只探春能说此话, ““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真要疯了, ““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这里终于爆发, ““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宝钗抓到现场把柄, ““黛玉笑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这是黛玉, ““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李纨这建议极好,所谓劳逸结合,否则真会魔症了,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有三停,其实已经不错, ““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这句却果然有些“呆”,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探春这话有趣, ““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chuang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一时天亮,宝钗醒了,听了一听,他安稳睡了,心下想:"他翻腾了一夜,不知可作成了?这会子乏了,且别叫他。"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梦中成诗,这不但是“境界”,而且定会是好诗了, ““宝钗听了,又是可叹,又是可笑,连忙唤醒了他,问他:"得了什么?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学不成诗,还弄出病来呢。"”后面这句却真是宝钗所担心的, ““一面说,一面梳洗了,会同姊妹往贾母处来。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精血诚聚,这四个字已可完全形容, ““梳洗已毕,便忙录出来,自己并不知好歹,便拿来又找黛玉。”醒来还能记得诗,可见学到梦与现实相溶,是一个顶级的境界了, ““刚到沁芳亭,只见李纨与众姊妹方从王夫人处回来,宝钗正告诉他们说他梦中作诗说梦话。众人正笑,抬头见他来了,便都争着要诗看。且听下回分解。”曹雪芹这个下回分解可谓卖了一个大关子!” “厉害!”小戒叹道。 “可嘉。”小猴笑道。 “已经无所谓中毒不中毒了。”老沙笑道。 “取经需要这种精神啊!”小唐感慨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