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一章 红楼五十一 天衣无缝 一 (第2/2页)
心情却非常相似,甚至起初可能更惨,因为是被人贩子卖过来的,而薛家家教虽然可叹,但薛蟠实在是在这其中要“应惭万古羞”的,而如果真的“应惭万古羞”了,也许香菱的苦日子便会熬出头了,如王昭君在塞外待久后的境遇和心情, ““马嵬怀古其八,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liu迹,此日衣衾尚有香。”这个用杨贵妃影射秦可卿就比较相扣,虽然可能一个有些胖,一个有些瘦,寂寞应该是指情感,秦可卿虽然嫁得贾蓉,有贾珍疼,但与贾蓉根本无情可言,而贾珍虽然看似极疼爱,但恐怕更多流于****,而脂痕渍汗光,虽可理解为被缢而死,但杨贵妃被安禄山木瓜袭胸留痕,秦可卿与贾珍应该更会留下什么痕迹,曹雪芹删除大量秦可卿的文字,就是这些文字太“不客气”,其中应该包含类似的语句,“遗得风liu迹”,更是直指天香楼,“尚有香”,其风liu达到极致, ““蒲东寺怀古其九,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这里说是金钏,却似乎说得有些“狠”,不过金钏儿在王夫人眼前还敢那样和宝玉调情,虽然可能只是一时,但仍然脱离不了“骨贱最身轻”的话语,而由于王夫人而跳井,却哪里又是“骨贱最身轻”呢,所以影射归影射,不能完全照搬到其身上,毕竟诗的诗面是完全写古时人物的,而且曹雪芹对《西厢记》还是呈肯定态度的,所以这里的不少词其实也许是“反话”,象“骨贱最身轻”,象“勾引”等等, ““梅花观怀古其十,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这里影射林黛玉,看起来是淡淡的影射,但过程和结局相似,曹雪芹并没有太多“刺激性”的词语,也足见他对林黛玉的怜爱,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原因很简单,后两首一个来自《西厢记》,一个来自《牡丹亭》,薛宝钗似乎在“保护”宝琴,但同时也说明看这些书的人尤其是女子真的很多,而且内心深处应该都是向往恋爱自由的,宝琴自然也应该是如此,所以曹雪芹将其写成了一个“完美”的甚至有些“幻化”的女子,所谓集宝钗和黛玉的“优点”于一身,但宝钗第一次说黛玉时是因为这个倒可以情有可原,但这里再次道出其本心,便难免会让不少看官觉得厌倦了, ““黛玉忙拦道:"这宝jiejie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黛玉此处极力维护宝琴,一是对宝琴之才之性情的心心相惜,二是作为旁观者对宝钗再次以此“训人”的内心自发的不快甚至不满,甚至让人有些怀疑原本有些蹊跷的前文黛玉因此认错的事本非曹雪芹之笔,就算是曹雪芹之笔,也是有些许突兀的, ““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探春也是反叛性格相当强的,这话正该是她说的, ““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以讹传讹,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古迹来以愚人。比如那年上京的时节,单是关夫子的坟,倒见了三四处。关夫子一生事业,皆是有据的,如何又有许多的坟?自然是后来人敬爱他生前为人,只怕从这敬爱上穿凿出来,也是有的。及至看《广舆记》上,不止关夫子的坟多,自古来有些名望的人,坟就不少,无考的古迹更多。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李纨作为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反叛者”和“愚忠者”之间的“桥梁”,说出这样一大堆出来,正是因为这“桥”的长度够长,曹雪芹是断然说不出这长长的却没什么含义的“辩解甚至说情”的话来的, ““宝钗听说,方罢了。”黛玉和探春的话她自然不服,而且可以说出更有“理”的话来,但李纨这个大姐大发话了,所以才“方罢了”, ““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谜底不重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有意义些,“影射”最重要,甚至,后面对《牡丹亭》和《西厢记》的各人的态度,都是挺重要的。” “果然天衣无缝!”小戒叫道。 “见到曹雪芹的心血了吧,其实不光是这里,字字都是心血。”小猴道。 “曹施主所有精华皆在此书。”老沙道。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小唐双手合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